论劈拳与三才式的特性

武林动态 2012-10-07

劈拳练习时,重点在于“斩”字,兼具内外三合,颈、肩、腰、胯、膝、足、肘、手以及上、下、左、右的配合,其发劲时,要在刹那间产生“接骨逗榫”,也就是形意拳“松节强筋”从“直中求”的“透骨”之力,不能做成形状下的发劲状态,否则时间不容,对方则变矣。

劈拳首先考虑到身体的三角点的对称,这样找才能真正做到“左右争横”、“上下互撑”。其重点在中线,初学者在中线正中状态下练习,会感觉发劲不顺畅,长久习练后方能体会到“文火”。

劈拳的重点在于三七桩,在三七桩基础上,中线是重点之重。“中空”指百会穴处悬空顶拔。“悬”指命门、丹田处在各动作连接时不能极力下坠。“空”是指足心空起,足趾和足根着地。

做到上述三点,当站桩一段时间后,有身体空无之感觉,此时才是真正的松净,否则即是空谈松紧。

至此还需在安静的状况下细心体会,“空悬”时前胸一定要放松,否则气上逆则为害,必须“空胸下气”。“天若悬馨”含有馨折之状态,是指发劲时颈椎后射成了折顶悬状态。这样才能将后背之力均匀分配给上肢,不偏不倚。身如竖碑,气沉丹田,上身与前方夹角在45度左右,要有坐胯之意,头和尾骨对拉,腰椎挺竖。两足趾和足跟着地,足心悬起,足踝处前后大筋挑起。两脚先开而后扣,两腿委中处大筋竖起,这就是拳经中所讲的“似曲而直”,指的是膝关节后的韧带,符合形意拳“挑起经络”的学说。

注①:不偏不倚,不是单纯讲身体的中正,还包含内在的劲力和整体力的均衡而不丢,练习找劲时要慢慢体会。

注②身体后背劲的顺势而行是在发力的刹那间才特有的。

肩在平时以松沉为主导,五指向前方顶,与后肩胛处夺,要形成习惯,日久则产生前后两个劲。此时肘一定要有下垂的劲意,不管站桩和打拳时均需垂而不浮,只有坠肘才能使气力到手。手指扣打人力厚,掌心回缩后再吐,只有平时多练吞吐,气力才能到手。腕宜挺,挺则气血劲力到手,通过挺腕,才练得出提悬之意,所以没有空手出,在“出洞入洞似猴形”的状况下才能把握“提”字之妙。后手小臂加一“压”字,锁骨加一“锁”字,两手劲力贯通到手。

习拳之时,先不用力,着重用意,随后再把意力一同找。在似有若无的状态下找出来的才是好的劲力,但需注意呼吸,在向外发力时以呼气为主,即“吐气法”;在练紧缩劲力时应练吸气,即“吃气法”。习练者要多加体会呼吸之法。例如练斩法时,“举马鞭”一式,可以细酌吐气和吃气两法,吐气法劲力浑厚,吃气法则冷、弹、脆、快而妙不可言,我本人喜练吃气之法的劲力,这是一般人所不太注重的。

功夫求精,不求劲,没有劲而有劲法,关键在吃气法,这是我数十年的体会。三才式不同于三体式。

三才式把上肢的重量移放双脚之间,后背部仍是一条直线,而把身体倾斜,但颈椎、胸椎、腰椎均需处于后拉状态,肘的下垂点是重量的中心线点,上肢以腕挑提为重点,其它方面与三体式相同,这是站桩速成法之一,在此状况下,如遇外力,自身落点还原,产生混元劲把对方弹出,身体还原到三体式状态,这就是高级的“落点”、“还原”势变情况下,将对方击出。遇到外力时,整体前移一、二寸,由前脚、膝、胯带动下,在不破体的形态下前行,则对方飞出。本文没有讲什么理论和经典拳论,只是阐述了我习拳的心得体会,希望同道批评指正。关于拳谱理论,当另文详细论述。

文/ 宋润和、蓝广利

宋润和演练劈拳

宋润和长兄宋润和(孟鸿福弟子)演练形意拳

宋润和弟子蓝广利演练三才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