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酷评:城市能否让生活更美好

武林动态 2010-05-08

城市是否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将伦敦变成了第一个现代城市,可是其圈地运动和血汗工厂却让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1849-1865)恩格斯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20世纪50-80年代,以墨西哥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到60%以上,可随之而来的却是城市迅速的贫困化,拉美贫困人口的60%(1.3亿)和极端贫困人口的50%(4600万)都居住在城市,在墨西哥城、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秘鲁利马,以及印度孟买、肯尼亚内罗毕等城市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城市贫民窟……同一时期在发达国家,美国的圣路易斯、底特律、洛杉矶,英国的曼彻斯特、利物浦,德国的莱比锡,意大利的都灵、那不勒斯,日本的大阪、名古屋等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源枯竭、工业退化和经济衰落,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活堕落,黑社会、毒品和犯罪猖獗……

有了这些骇人听闻的前车之鉴,我们如何面对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呢?既然城市有如此多的危机和弊端,我们又为什么对现代化和城市化趋之若鹜呢?从晚清到民国,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战略精英在思考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问题,有多少人在其实践中拼搏努力,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回答城市化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其对我们生活福祉的改善源自何处?我们如何对城市兴利除弊,使我们的生活真正变得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4月25日的预展,我直奔主题馆而去,试图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第一个去的是浦西E区的“城市未来馆”,毛泽东书写的“城”字赫然悬挂在展馆入口处。旁边是英国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得主、伦敦市市长首席建筑和城市主义顾问Richard Rogers(1933生于意大利,现在世)在《一个小行星上的城市》里的一句名言。注意到该名言的人物生卒年和国籍明显是错写成了美国同名作曲家,如果亲自参与了上海陆家嘴整体规划的罗杰斯他老人家走过这个牌子,会不会被活活气死过去呢?

一、城市未来馆

“城市未来馆”由西班牙INGENIAqed公司联合中国艺术家设计布展,场馆为原上海南市发电厂旧址。建筑层高为8层,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该展馆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江水源热泵、主动式导光、自然通风、绿色建材、水回收利用、结构加固、半导体照明和智能化集成平台等多种技术。

第一展区“昨日之梦”,展示手段——电影。该展区用多块投影大屏幕播放了《逃出克隆岛》、《大都会》、《攻壳机动队》等五部设想未来城市的科幻电影片段。估计制作团队为了先声夺人,选取的都是场景宏大,视觉效果震撼的情节,但于实际内容上有失空泛和脱离现实。我个人更推荐观众欣赏《城市上空的魔掌》(Rosi 1963)、《唐人街》(Polanski 1974)、《市政厅》(Becker 1996)、《上帝之城》(Meirelles 2002)、《La zona》(Rodrigo 2007)、《24城记》(贾樟柯 2008)这几部现实主义城市题材的电影。第二展区“梦想与实践”之“梦想”,展示手段——图书(投影和Flash模拟)。第二展区贯穿了九大主题:机会oppotunities(工作、教育和文化多样性)、基本需要Basic needs(水、食物和阳光)、安居housing(甜蜜生活)、网络networks(通讯、交通、传媒和市场)、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计划成长和土地使用)、和谐Harmonious、自然nature 、完美beauty、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在“梦想”展区,通过两根图书立柱(27本书)、两本投影大书(9大主题阐释)和四座Flash互动显示频(12本书)展示了乌托邦的城市理想蓝图和早期城市规划的著名作品。按时间和国别排列如下:

第二展区“梦想与实践”之“实践”,展示手段——雕塑(映射视频)。在“实践”展区首先展示了南市发电厂约100年前使用的老式西门子发电机。走过红色的主题墙之后,通过九个废料制作的雕塑柱和柱内的映射视频进一步细化介绍了现实中已经实施、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九大主题相关的城市方案和计划。第二展区“梦想与实践”之“未来就在这里”,展示手段——访谈纪录片(动态城市舞台)。“未来就在这里”展区通过专家访谈和城市纪录片的放映,介绍了五大洲的五个城市的前卫实践。主要内容是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移民文化、低碳能源、水处理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五个城市是:中国溪口奉化德国弗莱堡非洲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美国墨西哥提华纳-圣迭戈澳大利亚堪培拉第三展区“多种可能性”,展示手段——梦幻动画互动投影。这个展区有36米高的宽阔空间,是视觉效果最为恢弘震撼的展区。展示手段包括多视角电影、巨幅动画显示屏、透视投影、LED光柱和智能化照明集成等。展示内容包括:“太空之城”、“生态之城”、“能源之城”、“智慧之城”、“水之城”,主要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想象(范特西啊fantasy)。个人感觉比较抽象,仅适合儿童做感官欣赏。锥形“通天塔”内部的视觉效果相当赞,36米高的“通天柱”和透视投影的视觉效果也十分科幻。人说世博会是“傻逼”大会和“装逼”大会,我看还是“视频”大会和“装修”大会更为贴切。第四展区“未来正在实现”,展示手段——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该展区展示内容主要来自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城市交通、生物医药、信息服务、能源、绿色农业等领域的60项前瞻性研究成果。包括四个主题:“智能家居”、“健康社区”、“低碳城市”、“和谐环境”。

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智能家居”和“健康社区”环节的电子报纸、无镜3D显示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然后是可以检测尿液的马桶、远距离诊断、高速通讯、物联网、便携打印机、GPS车联网技术等等。个人感觉有些已经是成熟的技术,有些则比较无厘头

“城市未来馆”位于世博园E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南区,走出“城市未来馆”其正前方便是“城市创意广场”。比邻的中区展馆案例包括红蓝黄的联合案例馆3、白色的阿罗灯光案例馆、棕色的联合案例馆4,其主题包括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

再往北便是北区的模拟街区建设案例包括联合案例馆1和2,以及宁波腾头、西安、麦加米纳、温哥华、上海、马德里、伦敦、汉堡、阿尔萨斯、罗阿、澳门、成都、欧登塞、阿罗案例等独立的案例馆。“城市最佳实践区”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和外方合作设计,主要定位于节能环保主题。

二、城市足迹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如果说“城市未来馆”的科幻梦想充满了“后现代”气息,那么“城市足迹馆”的历史回顾则应该体现前现代“和”现代“的反思。整个城市史被”现代化“断代为三个时期,而反思则主要应当集中在”现代性“上。“城市足迹馆”位于浦西的D区,比邻世博会博物馆,由上海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组成的联合团队设计布展。该馆以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通过“理想幻城”、“城市起源”、“城市发展”、“城市智慧”四个展区,展现诞生与崛起的城市元素、人文与转型的城市哲理、创意与和谐的城市智慧。

序厅“理想幻城”。展示“东西方城市理想”、“理想城市的舒展”和“理想城市的营造”。先声夺人的第一个展景,便是敦煌莫高窟的复原临摹。我猜这部分展品应当来自2008年1-3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是敦煌研究院从1954年以来花费60年心血组织专家纯手工临摹莫高窟12个洞窟的复制作品。之后进入观众眼帘的是中国编钟等文物复制品。然后进入气势恢宏的多媒体无缝投影大厅,投影视频生动展示了玛雅、古巴比伦、古罗马、古印度、中国皇宫、近代欧洲和现代纽约夜景等盛世城市景观.第一展区“城市起源”。表现早期农业时代的城市面貌,分别展示城市起源成因与城市元素、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城市起源、早期人类的祭祀信仰与城市守护神、希腊城邦的兴亡等。

展示内容首先是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地图和动态城市模型。然后是通过皮影戏视频展示城市起源的动因:粮食、人口、聚合、分工、集市、秩序、管理、权力、规划等。以及早期人类从树居到朝礼建筑演变的智慧。

接下来展厅通过巨幅投影的CG航拍效果展示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城市发展,两条大河孕文明,中华城市始中兴“的标题格外醒目。之后进入的模型复原展厅,展示了特洛伊木马、古希腊城邦和战场的模型。在我看来,第一展区的内容基本上以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的思路展开,概括了城市起源中的三大要素:(1)神圣(2)安全(3)繁荣。古代城市以河流、村庄、集市、庙宇和皇宫为轴心聚集,以城墙和城堡为界分,集中体现了这三大要素。

第二展区“城市发展”。展示成熟阶段的城市面貌,如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拜占庭、伊斯坦布尔等,以及中国宋代和日本江户时代的街市等,还展示了中国西藏的城市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古代都城的集大成者——明清故宮。

这一展区最为夺目的当然是雕塑和壁画,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发展成为了展示的核心内容。中国清明上河图用纸板复原、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用视频展示,其效果较差。这些内容的深度与近代城市的重要历史地位极不相称——航海、贸易、商业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国的发展为工业革命蓄积了力量,提供及经济激励和体制支撑,这些显然在展示中被忽略和弱化了。

三朝帝都伊斯坦布尔的水平视频展示、中国故宫博物院和德国绿穹顶珍宝博物馆的珍藏品作为最后的收关。虽然布展和实物的分量较重,但内容的意义实在是不大——近代的皇宫都城毕竟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与其让我们欣赏古代城市发展的余晖,不如让我们看看近代城市发展新的朝阳吧。 如果我来布展这个展区的结尾,我会放上威尼斯商人的电影放映厅、明清时期江南的纺纱机和晋商的本票文物、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复原大厅,以及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和海上贸易的主要商品名录。三、城市人馆 如果说浦西D区和E区的"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未来馆"是按照历史学和未来学的时间线索展开,那么浦东B区的主题馆"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地球馆"则是按照社会学和生态学的空间由小到大的顺序展开。

"城市人馆"布展面积1.4万平方米,由荷兰Kossmann.dejong设计事务所设计布展。该馆以人为起点,以家庭为单位,以人的需求与发展为主线,讲述城市中“人的故事”。在“家庭”、“工作”、 “交往”、“学习”和“健康”五个展区中通过不同的创意放映模式,播放了跟踪拍摄六大洲六个家庭的生活纪录片。这六个家庭分别为:城市人馆的进馆处高悬着莎士比亚的名言:What is the city, but the people?“(城市即人)。在本馆简介中,人的需求和生活的质量被作为衡量城市一切要素合理性的指标:安全的居住环境、体面的工作和充分的学习发展机会、良好的医疗保障、可靠的社交网络、丰富的休闲娱乐空间等。并且表达了良好的城市生活需要市民共同去创造的呼声。

接下来进入六个家庭的展示区,包括视频、雕塑和文字介绍。之后进入五大展区,每个展区播放的纪录片影像长约4-5分钟,分别对比这六个家庭的五个方面。

第一展区“家庭”展区。天花板和地面采用镜面铺设,将六个家庭的生活场景组合构三维立体西洋镜,参观者仿佛透过某建筑物的窗户观察这六个家庭的生活场景。

第二展区“工作”展区。设置了一台被隐喻为“工厂、证券交易所和时钟”的大型机器,上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屏幕,呈现不同城市中人们的工作情况。螺旋式下坡和中轴展示架是本展区的新意。

第三展区“交往”展区。用圆顶穹幕和360°全景投影,反映不同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网络。本展区需要观众仰视,巨大的空旷空间显示出交往需求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展区“学习”展区。通过多面巨大高耸的书架和投影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传统教室和图书馆的氛围,展现家庭成员学习的场景以及城市提供的教育和文化。高悬的天梯寓意知识就是成功和发展的力量。如果诚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梦想的天堂是一座图书馆,那么这个展区就接近天堂了吧。可惜的是,书架上的书全是模型。

第五展区“健康”展区。以巨大的帷帘投影,营造清新、健康、洁净的氛围,同时展示不同家庭成员在健康方面的影像和数据。这个展区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全馆的巅峰,帷帘的设计的确是别出心裁。

另外,在五大展区之间,设计者还通过大量城市人日常接触的物品如脚手架、牛奶盒、油漆罐、百叶窗、档案柜等,搭建出“建设中的城市”、“贫民窟”、“夜市”、“商业街”、“休闲集市”、体育场“等11个城市场景,可供观众休息。其中脚手架部分的模拟灯光和音效十分逼真,萦人思绪,摄人心魄。

总的来说,"城市人馆"以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通过个案实证调查的社会学方法,成为五大主题馆当中最为深入城市社会生活的展馆,也是最有机会通过细节还原真实,展现现实状态,反思城市问题的展馆。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其表达较为含蓄和婉转。

第一展区“序厅”。通过墙体灯光展示的各国文字,讲解城市生命馆的基本理念——城市是一个生命活体。这一展厅类似城市人馆的镂空文字序厅,较为概念化。

四、城市生命馆 从人到城市,主题馆的视角开始从微观转向中观。"城市生命馆"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加以诠释,其理念深邃超前,且直指城市机体的脆弱环节和病灶高发点。本馆由中国美术学院与英国Land Design Studio UK公司联合设计布展,展馆面积1.3万平方米。

第二展区“活力车站”。如果说江河是古代城市选址的基本动因,那么铁路便是现代城市选址的主要标志。因此,城市生命馆首先展出了从18世纪的蒸汽机车、19世纪欧洲的豪华列车到如今的"和谐"号动车组。本展区仿造1900年为巴黎世博会建造的里昂火车站布展。

本展区超现实之处在于将交通枢纽和金融中心融合在同一个场景中:火车站同时是机场和证券交易所,航班信息大屏幕同时也是K线图,下面的五个信息亭既是售票窗口又是交易大厅的柜台,展示着各种交通信息和金融信息。本展区意在表达作为人口之城、物流之城、能源之城、金融之城和信息之城,城市是人流、物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的枢纽和交流的平台。

第三展区“循环管道”。类似城市人馆的脚手架景区,本展区通过声音、光线、风效和气味,多维度与观众互动,展示了城市地下空间的水、电、气、热、垃圾、交通管道。通过模拟地铁驶过、漏水和漏气的效果,警示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危机和重要性。 给排水系统、共同沟工程、通讯管网、市内交通和垃圾处理系统是现代城市得以扩容的必备基础,如果超过其最大技术负荷,便会限制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改变城市扩张的模式——从高楼和地铁转向轻轨和城际列车。

第四展区“灵魂广场”。本展区是世博园最大的无缝球幕影院,由7块环形屏幕和1块直径38米面积1000平米的天幕组成,可容纳800人同时观看。影院播放的影片展现了各大城市广场的特色,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雨、莫斯科红场的雪、伊朗伊斯法汗皇家广场的月亮、纽约时代广场的灯光等。

五、城市地球馆

人-城市-地球,随着空间线索的扩张,主题馆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城市地球馆”。本馆由德国柏林德立策划设计布展,主要内容为城市过度发展导致的全球生态问题。内有两条对称螺旋状上下坡道,展示区在坡道两侧。上行时会在坡道沿途看到“地球之光”和“地球危机”展区;坡道顶部的“意识之桥”为“蓝色星球”展区;另一侧下行坡道沿途经过“解决之道”展区,回到底部为最后一个展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第一展区“地球之光”。也即“城市蔓延”展区,以一个个发光水晶球象征着一个个城市,参观者仿佛从太空中远眺地球,灯光的密集区域正是世界上城市分布最集中的地方。第二展区“地球危机”。以金、木、水、火、土五元素为主题,用仪表、漏斗、水龙头等道具表现地球的资源正在减少和枯竭。在象征“水”的展区,一排水龙头分别标注世界各大城市,下面的数字显示每个城市的最新用水量。在象征“火”的展区,将放出气体打上红色灯光,给人以“热” 的感觉,表达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象征“土”的展区,一个个巨型沙漏中,象征地球矿藏量的沙子正在缓缓减少.第三展区“蓝色星球”。来到螺旋坡道顶部12米高的“意识之桥”向下俯瞰,可以看到一个直径32米的“地球”,会按照地球自转方向徐徐转动,其表面采用大型多媒体无缝拼接投影技术,模拟出鸟瞰地球的场景。第四展区“解决之道”。展示世界各国用于应对地球危机的环保手段。遍览世博会五大主题馆,我们是否看到了城市现代危机和社会问题之所在?是否明白了这些危机和问题的缘由和因果?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危机的对策、对城市化与现代化兴利除弊的解决方案呢?从个人到宇宙,从远古到未来,五大主题馆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划过了空间的浩瀚,却惟独遗漏了当下,忽视了社区与政府治理的核心,沉溺于虚荣和自我陶醉,却回避了反思与自我批判。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技术进步”需要有价值观的人来推动和利用,“以史为鉴”需要有自省与洞察的觉悟,“以人为本”需要对人权充分的保护,“公共空间”需要保障市民自治的法律,“自然和谐”需要良性的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世博会虽然是展示科技、文化与艺术的盛会,然而其背后实则是国家体制之软实力的竞赛。 诚然,体制的完善和运行都有赖于人,人的意识的转变其意义更为深远。农民进了城不等于就成了市民和公民;农村盖起了高楼不等于就变成了城市;农业用了机械化进了大棚不等于就变成了现代产业。简单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并不是国富民强的灵丹妙药。人的良知的觉醒和智慧的成长,才能催生社会体制的真正进步,于万物自然中寻觅真理大道,才是永恒的价值和真正的意义。2010年5月4日-8日 于厦门大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