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太极侠侣”名扬加拿大

武术名家 2014-08-03

新华网专稿:因学习太极相识相知,为发扬太极同走“江湖”。总部设在加拿大埃德蒙顿的“基宏太极拳学院”,“掌门”罗红元和古岱娟夫妇是名副其实的“太极侠侣”。

领军加国武术

老家广东的罗红元和古岱娟均师出中国著名太极拳家罗基宏先生门下。作为儿子和儿媳,两人不仅深得罗基宏真传,还在广州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受到系统的专业教育,此后进入华南师大体育系任武术专业讲师。1984年两人在武汉国际太极拳(剑)邀请赛分获男、女传统太极拳金牌。1988年,罗、古应邀到加拿大讲学,3年后在埃德蒙顿创建“基宏太极拳学院”。

在埃德蒙顿,罗、古二人带着父亲“进一步发扬光大太极拳”的遗愿潜心研究,努力实践。他们将1988年出版的专著《太极拳技理与训练》进行了全面修订,并首次出版了英文版。他们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全新的“气囊式弹性体”、“太极气势”和“太极预应状态”等理论,从更高层次上介绍了太极拳自制功夫功成之时的状态,以及在这一状态基础上所发展的太极拳运动素质机理,同时还指出了如何有效运用太极拳运动素质的优势,通过精妙的技术、战术运用和心理调节,以达到制人的最终目的。

除此,罗、古二人还自创了一套“基宏太极教学体系”,运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向所有求学者诠释太极拳的要义。许多学生都称这一体系为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

十多年过去了,“基宏太极拳学院”已从最初的5个学生增至目前的上千人,其中当地学生占一半左右。除卡尔加里和多伦多3家分校外,埃德蒙顿总院上个月又增添了一个新校区。

罗、古也因此成为加拿大武术界的领军人物,曾多次率领加拿大运动员参加世界武术锦标赛及泛美武术锦标赛。1996年他们双双获得埃德蒙顿市杰出贡献人物奖。

太极功夫无止境

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扎实的功夫和创新的理论赋予了“基宏太极拳学院”蓬勃的生命力。据了解,在埃德蒙顿,跟罗、古学了一二十年仍然继续学习的学生大有人在,因为他们从老师的身上深深体会到,功夫是无止境的。

1988年,林永豪在埃德蒙顿观摩了罗、古的表演,当时就被二人流畅自然,刚柔并重,优雅悦目的功架所吸引。

“就是这次巧遇开始了我跟罗老师10多年的师徒关系。”现在已移居多伦多的林先生庆幸地说。他还给记者讲了一段跟罗练习推手的趣事。

一天,他们师徒几人正在罗公寓中习练推手技巧,突然听到门铃急响,开门一看,竟然是两名表情严肃的警察。他们问:“是否有人在打架?我们刚接到楼下住户报警。”经大家耐心解释,警察才放心走了。推手是一项颇激烈的运动,快步的进攻、沉重的步伐、频繁的摔倒,听起来可不就像在打架。

“基宏太极拳学院”多伦多分院现任院长梁宝森,跟罗红元还有一段不打不相识的经历。他9岁开始习武,到20多岁时,已颇有成绩。后为提升内劲,跟三四位师傅学习太极拳,自以为内外兼备,有点沾沾自喜。听说华南师范学院来了位罗老师,才20来岁,功夫很好。他深不以为然,极欲前往观摩切磋。在朋友介绍下,他与陈君一起拜会了罗老师。

他们问及“太极其根在腿,一旦双足离地,那该如何?”罗红元马上让他们俩分立在他两侧,紧紧抓住他的双臂,并把他举起来,悬在半空。待他们两个站稳后,便觉得有股强大的压力,从手臂一直往下压,无法忍受,只好放下老师。说时迟,那时快,罗身躯微微一动,他俩便如箭脱弦,各自向左右两侧弹出,令二人赞不绝口。

高科技发扬太极

“传统太极拳实质上是一个内家功夫,它涵盖的哲学和科学价值值得探究和传承。”罗红元谈起太极拳口若悬河。

“而要发扬传统武术,包括太极拳,不能仅靠师傅口传身授,更要靠现代科学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也就是说,不能光知道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举例说,练太极拳的人常讲“开胯圆裆”、“含胸拔背”和“对拉拔长”,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实际是太极拳独特的‘气囊式弹性体’运动模式的必然要求。‘气囊式弹性体’运动模式就是将人体按特定的要求和方法调节成一个‘统一弹性体’,然后以这个‘统一弹性体’为硬件,通过各种形式的弹性变形,建立一个弹性的运动模式,属于弹性力学范畴。这与我们现代的运动生物力学,将人体作为多刚体的力学结构所建立的运动模式,有着质的区别和突破。”

为对这一独特的运动模式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验证,他们与加拿大和中国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合作,已用X光机和肌电仪等设备,对人体“统一弹性体”调节时身体关节结构的变化和各层次的肌肉活动情况,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测试和分析,得到了宝贵的数据和突破性的成果。

罗红元说,他们下一步将一方面以相应的弹性力学理论建立电脑实验模式,进行模拟分析;另一方面以运动员对照训练的方式运用生物力学运动仪及各种测试手段,对提高运动能力的机理和效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希望能在更广阔的平台和更高的层次上,为发场传统太极拳的精要做出贡献。最后他指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发扬,还要克服门派纷争,走出“井”文化的羁绊,把“井”挖通、使它形成江河、汇成大海,让全中国的人都参与、让全世界的人都参与,这样中华武术才能真正发扬光大,赢得长久的生命力和国际影响。 (本网驻渥太华记者杨士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