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传统文化踏进小学之后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无法避免

功夫资料 2015-04-10

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半个月前正式施行。其中,一大亮点莫过于“小升初”政策的微调,“特长生招生将向民乐、书法、剪纸、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

一石激起千层浪。素有“指挥棒”功用的招生新政,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不算新鲜的话题,再次成为多方关注焦点。如今,传统文化进校园,几近成为全民共识,只是,如何让传统文化驻留孩子们心田,却还得家长、教师、学校共同迈过四道坎儿。

父母功利心阻隔孩子一腔热情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刘亦颉学习京剧已经有两年了,除了在学校里跟着京剧老师李小妹练习唱念做打,偶尔也由父母陪着到校外机构学习京剧里的铜锤花脸。而同在学校京剧社团的另一个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她的母亲一直不乐意她舞弄这个。“起初练肢体基本功,贴墙倒立、抻筋压腿,一样都没落下,但看到孩子因劈叉不到位,疼得哇哇叫,真不忍心待在一旁观看。”这位母亲说,“我们希望孩子练合唱或是钢琴,愿意接收这方面特长生的中学比较多,而京剧的接收面就窄得多了。”不过,女儿最终还是执拗地选择了钟爱的京剧。

因为与父母心思不合,这样的执拗比比皆是。实验二小二年级的李重扬今年8岁,他中意的传统文化项目是中华武术,“我妈妈其实很反对我练武术,她希望我学器乐。”小男孩话不多,挺斯文的模样,可当武术老师王浩喊出“侧卧”口令时,他毫不犹豫地倒下,任由旁边小水坑里的脏水溅满手臂。四年级的陈至月是李重扬的队友,她学习武术有些“传奇”,只因为有一年在少林寺游玩时,多看了几眼那些练武的僧侣,再也没能忘掉那些起起落落的漂亮招式。她的妈妈原本希望孩子学舞蹈,“女孩子学舞蹈多好啊,练武术总觉得怪怪的。”当然,也有不少孩子被父母成功劝阻。一个学期里,总有人从武术队里退出。

由于担心安全问题,京城小学里开设武术课的并不多。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有一支十人规模的武术队,这几乎是擅长六合拳和查拳的商凤西凭一己之力打造出来的。“运动本身是让人更安全的,只要练习时顾及别人就好。中国传统武术不是只有攻防,更讲究‘精气神’,以养生为主。”今年48岁的他在这里任体育老师已有28载,30年前在赫赫有名的东城区武术馆打下的功底,让他有底气拉起这支队伍。这些小队员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都要留下来,接受一个半小时的“小灶”训练。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京剧课上,五年级的孩子正在老师指导下学戏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书法课上,老师张丽疆正在指导孩子们写软笔字

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武术课上,“大侠”商凤西教孩子们练习拳法

东城区和平里一小中药课上,孩子们和指导老师一起栽培实用药植

海淀区玉泉小学分校剪纸课上,非遗传承人张晓林在指导孩子们剪五角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