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武功(形容武功高强的成语)

功夫文化 2022-10-19

武侠故事中,那些僧人的形象总给人一种十分威严之感,不过要论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得是《天龙八部》中的那位扫地僧,甚至因为这个角色,“扫地僧”直接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深藏不露的高人,足见这个角色被金庸塑造得有多成功。

书中扫地僧是作为一个“破局者”而登场,若他不出现,藏经阁大战还真不好收尾,不过他的出现也引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他对天龙四绝的武功基本都了如指掌,像他这般高人,为何会藏身少林寺?

(扫地僧剧照)

或许这背后藏着一段暗线剧情,扫地僧出家,或许是被逼的。

一、见多识广的老僧

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扫地僧的武功水平,那只能是“深不可测”,因为在藏经阁大战中,扫地僧其实还并未与天龙四绝及慕容复动真格,他意在化解矛盾,所以用的都是防御类的武功。

比如萧峰大战慕容复时,书中提到:“他双掌只这么一合,便似有一股力道化成一堵无形高墙,挡在萧峰和慕容复之间。萧峰排山倒海的掌力撞在这堵墙上,登时无影无踪,消于无形。”

又如鸠摩智偷袭他的时候,他也是在没有任何前置动作的前提下早已在体外三尺之处布下了一道屏障:“双手拢在衣袖之中,暗暗使出‘无相劫指’,神不知、鬼不觉地向那老僧弹去。不料指力甫及那老僧身前三尺之处,便似遇上了一层柔软之极、却又坚硬之极的屏障,嗤嗤嗤几声响,指力便散得无形无踪,却也并不反弹而回。”

(鸠摩智剧照)

而且扫地僧给人的压迫感不仅仅只在于他用的武功有多高深,而在于他懂得还非常多,鸠摩智偷袭他之后,他便一眼看穿鸠摩智用的是逍遥派的小无相功。

萧峰在目睹萧远山被点化时,怒火攻心,一招打向扫地僧,而扫地僧则说了句“降龙十八掌果然天下第一”。

扫地僧仿佛是开了上帝视角一般的存在,世间武功几乎就没有他不知道的,这也让笔者更好奇他在投身少林派之前到底是什么身份了。

二、前天龙时代的高手

谈及扫地僧的身份,多数人的猜测无非就是“逍遥派前任掌门逍遥子”,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正如书中说的,连知晓逍遥派这门派的人少之又少,扫地僧却能一眼看穿鸠摩智的小无相功,很难不让人如此联想。

但在年龄设定上,扫地僧可看起来不比逍遥三老更老,那三人都是八九十岁,扫地僧若是他们的师父,岂不是一百多岁了?

那他还能是谁?或许是一位与逍遥派有过过节的高手,或许是另外的隐士高人,比如书中梅兰竹菊提到的灵鹫宫的旧主人,不过那都不重要了。

重点要讨论的重点本就不在于扫地僧的身份是谁,而在于他所处的时代,是否有人能将他这么一位绝顶高手逼得出家,而根据新修版的设定来看,还真有一位高手能让扫地僧避之不及。

三、萧峰传功虚竹之举

金庸在创作《射雕英雄传》之前,很明显还没有构思《天龙八部》的故事,所以旧版中的丐帮神功降龙十八掌是由洪七公自创的,三联版中改为洪七公继承十五掌,再自创三掌补全十八掌。

而当《天龙八部》问世之后,金庸为了将各部作品之间的关联打通,于是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动。

(萧峰、虚竹剧照)

新修版中,萧峰在赴死之前做出了一个十分“突兀”的举动,他是将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传给了虚竹,继而由虚竹来完成丐帮武功传承,如此一来,即便萧峰死了,也不至于让这两门神功失传。

而后书中提到这么一段:“过得多年,丐帮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为人稳重能干,人缘甚佳,群丐公议,推之为主。各人尊重萧峰原意,送此人去灵鹫宫,先由虚竹考核认可,再传他‘打狗棒法’及‘降龙十八掌’。这少年帮主不负所托,学得神功,又将丐帮整顿得蒸蒸日上,竟尔中兴,丐帮自此便视灵鹫宫为恩人。”

可别以为这是《天龙八部》单方面的设定,新修版《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中,金庸也有呼应这一设定:“北宋年间,丐帮帮主萧峰以此邀斗天下英雄,极少有人能挡得他三招两式,气盖当世,群豪束手。当时共有‘降龙二十八掌’,后经萧峰及他义弟虚竹子删繁就简,取精用宏,改为降龙十八掌,掌力更厚。这掌法传到洪七公手上,在华山绝顶与王重阳、黄药师等人论剑时施展出来,王重阳等尽皆称道。”

等于说在“射雕三部曲”的世界观里,天龙时代的前辈高人萧峰、虚竹的故事都是广为流传,换言之,他们是处于同一个武侠世界观里的。

(杨过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连萧峰、虚竹这些天龙时代的高手都流传了下来,为何没人听过“剑魔”独孤求败的大名?

只有一种解释,杨过当年推测独孤求败是“六七十年前的前辈”是错误的,独孤求败更有可能是“前天龙时代”登场的高手。

如果如笔者推测的那般,独孤求败是“前天龙时代”的高手,那一切就很好解释了,相对于扫地僧而言,金庸赋予独孤求败的人设是更加无解的,那人自诩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未尝一败,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

(剑客剧照)

可想而知,在他闯荡江湖的那三十年多年间,不知有多少武林高手败在了他的手中,而且他本人也会如同猎人一般将那些顶尖高手视为猎物,当年的扫地僧见多识广,武艺非凡,独孤求败又怎会错过他?

而独孤求败败尽天下高手的传说只怕早已传遍武林,尚未出家的扫地僧则无心恋战,于是他为了躲避独孤求败而选择遁入空门,这也与扫地僧后来宣扬的“武学障”的说法相符,在他看来,习武旨在强身健体,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强,只可惜金庸没将这段剧情写出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