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刀武术,113岁民间绝技走进电视剧

武术流派 2017-09-01

在天津,有一支名为群英武学社的民间组织,将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成立百余年来,社员们遵循“厚德为重、健身为本、互相切磋、团结奋战”的精神,随着他们多年刻苦锻炼和技艺的不断升华,尤其是该社的重刀表演一直闻名遐迩,因此被天津市民称为“天津大刀会”。

目前,群英武学社社长顾宝地已年过七旬,中等个头的他,双目有神、精神矍铄,依旧能将一人多高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作为天津市市级非遗群英武学社重刀武术的传承人,就在去年,顾宝地还曾为19国的外宾表演了重刀武术,表演完毕,外宾们纷纷围拢到他身边,有的人拽他胳膊,有的人捏他肩膀,他们都很想知道这位其貌不扬的老爷子怎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功夫。

非遗小档案

群英武学社重刀武术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

传承人群英武学社社长顾宝地

—————— —— —————

全体社员在谭鹤霖的带领下健身热情高涨,业余时间坚持弓、刀、石等器械的锻炼。顾宝地表示:“弓、刀、石是古时武举所考科目,因此在民间武术中这三个项目的影响很大。”其中,尤以重刀举重更为人们所喜爱

顾宝地自幼热爱运动,16岁时在当时的东浮桥跟随大刀界的名宿武景新学习重刀武术,加入了天津群英武学社。天津群英武学社成立于1904年,现活动于天津市西青区西营门街赵庄,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一直以来,社团坚持使用传统的弓、刀、石(弓箭、大刀、石锁、石墩)等进行健身活动,在津门的众多民间技艺中独具特色。

天津群英武学社成立之初在南市一带活动。上世纪初,南市地界比较乱,三教九流、黑白两道盛行,群英武学社的第一任社长名叫郑玉春,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他便组织群众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进行活动。起初,社员大多是附近卖水果、杂货的小贩,社团也还只是个雏形,一切都很简陋。郑玉春离世后,社内成员谭鹤霖接任成为第二任社长。谭鹤霖当年在南市首善街开办了一个水铺,成为社长时他正值中年,喜爱体育健身,不仅将群英武学社迁到水铺旁自家一处平房内,而且以此为活动场地,置办桌椅板凳,购买健身设备。谭鹤霖深受大家敬重,因为他在家中排行第八,因此大家都尊称他为“八爷”或“谭八爷”。

当时,全体社员在谭鹤霖的带领下健身热情高涨,业余时间坚持弓、刀、石等器械的锻炼。顾宝地表示:“弓、刀、石是古时武举所考科目,因此在民间武术中这三个项目的影响很大。”其中,尤以重刀举重更为人们所喜爱。

记者在现场看到,重刀为铁制,有点像关羽所用的大刀。它是京津一带的一种传统兵器,在清代时极为盛行,只是每把刀的重量不等,少则几十斤,多则二百余斤,根据个人功夫的深浅来选择使用的重刀。社员在长期操练中日渐掌握了重刀举重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创出了许多新花样,由单纯的单人单刀举重,创新为单人单刀花样举重、双人双刀举重、多人多刀举重等,动作协调又优美,将体育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加之弓、石技艺的创新和提高,不断推动了群英武学社的日渐兴盛。

在外行人看来,耍刀负石只要有一把子力气就可以做到,顾宝地说,这完全是对这门武术的误解。重刀武术既要有腰腿的功夫,还要有技巧,使的是巧力,不能使蛮力、笨力

20世纪70年代初,谭鹤霖因年迈与世长辞。去世前,他将社长一职传给了早期社员谢宝椿。谢宝椿曾获全国举重冠军,绰号“谢一吨”。他在重刀举重方面,更是钻研出顶、舞、弓、砸等高技巧、高难度的动作。

重刀武术精彩绝伦,然而若要练成一身绝技,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拜了谢宝椿为师后,顾宝地一有时间就往师傅家里跑,从刚开始练基本功,踢腿、抻筋、举哑铃等,到后来每天都要练得浑身湿透才肯罢休。

在外行人看来,耍刀负石只要有一把子力气就可以做到,顾宝地说,这完全是对这门武术的误解。重刀武术既要有腰腿的功夫,还要有技巧,使的是巧力,不能使蛮力、笨力,“练习之前一定要热身,把身上所有的关节都活动开,如果一上来就硬扛、硬拉,抻到膀子恐怕几个月也好不了。”他说。

和很多武术一样,要想练成重刀武术绝技,必须下苦功夫才行。顾宝地说,他练习了三年重刀武术后,师傅才说他的动作像点样子了,要练一身拍案叫绝的好功夫,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力就不可能达到。对于这门非遗技艺以及群英武学社,顾宝地说他最忧虑的是传承问题,虽然多年来自己的儿子、孙子也很喜欢学武,但是如今的群英武学社中,几乎没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年纪最小的社员也有四十多岁了。因为练习起来很苦,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承受不了,而且练习时一旦动作不到位、不规范,也会出现受伤问题,因此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来练习。

由于群英武学社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精髓,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天津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极具观赏性,因此,群英武学社社员们的功夫吸引了影视剧编导的目光

重刀武术的表演都是令人称叹的真功夫,如“单背飞”,为一手攥刀,另一手松开,人和刀一起转;还有“脖花”,为手不扶刀,刀在脖子上转;另外,表演者猫腰时将刀置于后背上旋转,是为“背花”……一个个套路和动作体现出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令人眼花缭乱。

群英武学社表演时还会看到许多传统功夫的展示,如“抱石”功夫中,表演者将一个大石放在膝盖上,一只手支撑石头不落地,另一只手则做出亮相的动作,是为“风船”,体现了力量与柔韧性的完美交融。最绝的是蹬磨的招式,磨盘的外形为农村使用的磨面的磨盘,磨盘为两只,用一根铁杆相连,其中的一只磨盘就有二百斤重。表演时,演员不仅要将磨蹬起,磨上还要站人。顾宝地年轻时,曾表演过蹬磨上承载8个人,这些人的重量与磨加起来有2200多斤,令观众叹为观止。

由于群英武学社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精髓,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天津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极具观赏性,因此,群英武学社社员们的功夫吸引了影视剧编导的目光。顾宝地回忆,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参与拍摄电视剧《华世奎醉写劝业场》时,剧组邀请他们前去配合拍摄,“拍摄的地点就在古文化街,由于古文化街白天人来人往,为了拍摄方便,剧组选在凌晨三点拍摄。那时是三九天,到了夜里特别寒冷,演员却要表现夏天的场景。我们几个人每人只穿一件小坎肩,整个人冻得上下牙直打架,大家只能互相鼓励着说‘不冷、不冷’,才把拍摄进行下去。”虽然条件艰苦,但对于剧组的邀请社员们还是很开心,因为一切可以扩大群英武学社以及重刀武术影响的事,他们都很愿意去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