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88岁“功夫头”老人出拳如风

武术流派 2017-04-21

功夫资讯网讯 日前,记者采访了88岁被当地人称为“功夫头”的陈茂春。此刻,他正在自家院子里即兴为记者表演了一套蛇拳和鹤拳。只见他出拳如风、马步稳健、眼若鹰隼、身形矫健。如此厉害的一位民间武林长者,似乎只应出现在金庸笔下。

学武不是为了打人

陈茂春是坡头区龙头镇蓝村人。在当地人眼中,他武功高强,医外伤了得,名震四方。他自小习武,曾拜过当地五名功夫头为师,并跟从其中三名师父学习医外伤。在农村教馆授武30余年,足迹遍及坡头、吴川、遂溪等地,弟子遍天下。

眼前的陈茂春虽已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腰板硬朗、身手敏捷、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尤其一双敏锐机警的双眼,让人一看就知是练武之人。

关于武术实战,陈茂春说:“三分武功七分声”。意思是声音与气势比武功本身还重要。正所谓先声夺人。他还说:“练武之人讲究的是出手速度,等你‘哎哟’完一声,已挨了我三拳。”可见,陈茂春出手速度之快。

为了让记者见识他出拳的速度,陈茂春当场以记者当作假想敌来示范。只见他身形一晃,记者还未看清拳影的方向,头部和胸部便各挨一拳,下体也挨了一脚。当然,这只是点到为止。

在交谈中,陈茂春一直强调学武不是为了打人的。他提倡做人要忠厚:忠得厚,嚣得薄。陈茂春身高不足一米七,体重不足一百二,即便已88岁高龄,他依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声音仿似从丹田发出,分贝极高。还有他那如鹰隼般的眼神,彰显其功底!

坡头第一批考取资格证的武师

陈茂春是解放后第一批报名参加霞山区武师资格证考试,并获得“国家体委(今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执教证书。他对记者表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将武术纳入体育竞技范畴,还允许农村设武馆。

要当“功夫头(即是武师)”,没有过硬的功夫是不行的。陈茂春回忆当年开武馆的情形说,开馆的第一天叫“安馆”,这一天是弟子考师父的日子,只有通过弟子们的应考才能成为一条村的武师,也即当地人所称的“功夫头”。应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一是武功表演,即把你的看家本领耍出来给弟子们过目;二是讲武,即把你的武术理论及基本要领讲出来给弟子们听;三是比武,你要跟村中挑选出来的几名最能打的弟子逐个过招,只有全部打赢他们了才能留下来执教。除此以外,还有舞狮、打鼓等相关技艺以及礼节、人品考核。

尽管从事武师这份职业,但陈茂春并非出身武林世家,他的父亲是一名教师。由于陈茂春自小聪慧过人,武根好悟性高,又勤奋好学,所以陈茂春的父亲决定让他习武。他说:“小时一听到村武馆的锣鼓声响,我就会丢下饭碗跑出去学武,担心漏学了师父的某一招式。”

在谈及如何学好武艺的问题上,陈茂春强调了几点:一是不害羞,敢于在观众面前献丑。二是要动脑筋去“悟”。年少时,陈茂春常常学武至凌晨十二点,回到家后并非一累就倒头大睡,而是瞪着双眼望天花,冥思苦想当天所学招式的奥妙所在。三是不怕流血,不怕受伤。流血了有药粉涂,受伤了可以医好,怕什么呢?陈茂春正因具备这几点,所以才能从众多学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一名耀眼的武师。

多名子女得到他的武术真传

陈茂春有7名子女,除了大女儿和最小的2个女儿不习武之外,其他子女都得到他的武艺真传。大儿子独立开武馆,也是有执教资格证的正规武师。二儿子是他的助教,协助他教武。二女儿擅长龙狮虎豹拳,打起来虎虎生威,形神合一,惟妙惟肖。三女儿则擅长剑术,表演时步伐轻盈身姿曼妙,制敌时则往往一剑封喉,其剑尖所指之处寒光闪闪。

早二十多年前,蓝村狮班到外村出游时,陈茂春和他四个会武功的子女全部披挂上阵,表演精彩纷呈,喝彩声不绝于耳,观众大呼过瘾。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农村人大批外出务工,习武之风慢慢被淡化,再加上陈茂春年纪已大,所以就不再开馆传授武艺了。农村的武师一般都懂得医外伤,陈茂春也不例外,而且医术不错。

陈茂春在自家田地里种有两亩地中草药,还专门腾出一间房来做药房,闲时就帮四邻有需要的人医外伤,很多外地人都不远千里慕名而来。

陈茂春多才多艺。他打过铁,也教过舞蹈,当过演员,会拉二胡……听说他年轻时男扮女装美若天仙。陈茂春的绝活是翻鼓槌打鼓,也即打鼓时他拿着的两根鼓槌上下翻飞、来回旋转,时而又抛向空中。打鼓时他不用看鼓,只需望狮看人,就着“狮子”步伐击鼓,鼓声响亮。

陈茂春还是一名种田好手,他插禾速度奇快,一天可插下两亩禾苗。而且,他插下的禾苗横竖成行,整齐美观,无需拉线对齐。

生活中的陈茂春喜爱整洁,也非常注重饮食。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陈茂春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也就一个字:快!出拳快,走路快,干活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