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云的武学坚持:从记者到武术家

武术流派 2014-12-12

像很多习武者,李跃云也喜欢与同行切磋。他曾在太极推手中,真正四两拨千斤将对手凌空推到丈外。也曾有过年少轻狂冲动的时候,因对方挑衅,半招将人放倒。如今,对于武学,李跃云有更深的思考:国人需要武术,不仅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修炼品德,不恃强凌弱,更是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不轻易放弃,敢于担当。

羸弱少年习武 喜水浒爱金庸今年52岁的李跃云是地道的昆明人,他个子不算高,但看起来绝对不显瘦弱。这是他近40年练武的效果。幼时的他,身体孱弱,记忆中几乎小病不断,出入医院吃药打针更是家常便饭,“经常感冒,父母就带我去打青霉素,要不然就是找中医,熬了多少中药喝,还是经常病。”尽管年幼瘦弱,但并没有影响男孩子喜欢与同伴玩“打打杀杀”的游戏。彼时,一位邻居—一位老革命,特别偏爱瘦小又伶俐的李跃云,老革命送了一把精美的木刀给他,“有七八十公分长,是把红木鬼头刀,就像真刀一样,老革命说这是她在延安时就一直随身练习的刀。”这把刀让在小伙伴中不占优势的李跃云,有种突然跻身为“武林高手”的感觉,所有小伙伴看到他拿着这把木刀,都退避三舍。彼时的幼童并未想到,当年的错觉在将来会真正实现。“家族中有位祖先,大概在清朝的时候曾在军中任过武官,后来就再没有过了。” 有时候,李跃云觉得自己走上学武一途,多多少少有些血脉尚武的因素。年幼时,他就会一边翻着字典一边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尤其是最爱鲁智深这一角色,被人物的豪侠气概所折服,《水浒传》不知看了多少遍依旧觉得不过瘾。再到后来,金庸武侠小说传入大陆,李跃云便成了金庸小说的拥趸。正如后来他在写师傅张静和一文时,对自己如此评论:“本人少喜武侠,尤好中外任侠奇异之事而欲尽览之。”有趣的是,李跃云不仅自己看武侠,还在女儿小的时候也鼓励她读武侠。后来,大陆开始流行武侠电影,毫无悬念地,这又成了他的最爱,特别是李小龙和李连杰拍的电影,“因为他们是真功夫,尤其李小龙他本来就是武术宗师,看他的电影就是在看他的武术。”如果不是兄长的带领,或许李跃云的武侠生涯永远像小说那样虚无缥缈。小学四、五年级时,兄长在学校习得一点武术来教他,尽管如今看来十分不成体统,但对当年的他来说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将他领进了武术的殿堂。“我哥跟随一位学生领袖学习拳脚,那时练武不如现在这样流行,几个大孩子也只是练较初级的拳,当时大家觉得那个学生头特别厉害,柔韧性很强,横劈竖劈、拿大顶(倒立)都可以,我哥哥跟他学了回来教我。”因为是家中老小,时常生病的他让两位兄长格外怜惜,教弟弟练武也似乎只是为了让他少生病。上初中时,他又跟随高年级的几个大哥哥进一步练习基本功,学习青年拳、捕俘拳等。没有想到,让父母一筹莫展的难题竟然被兄长歪打正着解决了。通过后天的努力,李跃云终于改善了体质,“几十年了基本不吃药,感冒了就出去锻炼一下,出一身汗就好了。”和当年练武的同伴比起来,明显受益于武术的李跃云显得要更为积极,因为住在学校广播室,每天早上需要放广播,于是早起练踢腿、蹲马步、拿大顶(倒立)、举哑铃这些基本功,也是从这时起,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得到了锻炼,为日后练武打下扎实的基础。舞文弄武总相宜 他的江湖传说初进李跃云的书房,和任何一个普通的书房一样,桌上一盆嫩绿的盆栽,墙上裱着朋友赠写的书画,书柜里放着各类书籍,其中以书法字帖类居多。这让人们想到了他的职业—在报社供职长达31年,专写文化报道。尽管幼时学武,但是并不影响他热爱文学。毕业于西南联大的中学老师杨光泽就是他的文学导师。杨光泽不仅教书好,写一手好文章,字也是极好的,李跃云练字就是直接受他的影响,李跃云的作品曾先后获得第四届盛世中华杯中国美术书法作品大赛金奖以及纪念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银奖等,并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等收藏。如果仔细看,那么就能发现书房的特别之处了:书桌下、书房一角、书柜上,或大或小的放着几把他收藏的刀剑,其中有一把清朝的朴刀。地上还有一对哑铃。书柜里一半书籍让人有种走进武侠世界的感觉—现代著名武术家姜容樵的《武侠奇人传》、杨澄甫等著《太极拳选编》、万籁声著《武术汇宗》等各类武学书籍,还有些《道家真气》之类的书。这个书房就是李跃云的真实写照。文与武,书与剑,于他两者无法割舍。“我觉得很幸运,从文化人到武人,精神上有契合,都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追求。”在李跃云看来,无论文武,最终殊途同归,都离不开“艺”,“就像《水浒传》中,只要写到武艺高强这4个字的,绝对都是很厉害的,比如林冲、鲁智深、武松。”1979年,李跃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当年报考大学时,因父母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李跃云尽管喜好文学却无奈选择了理科,原本要去读大学的他,无意中看到报社招聘练习生,于是决定去报社。记者这一职业时间不固定。每有空闲时间,李跃云都会跑到办公室外露台上打打拳,出差也总是早起出外练上几手。同时这一身份又为他提供了结识更多江湖豪杰的机会,如他曾写过一位硬气功超强、可以扭断钢筋的武林高手,也在报纸上呈现江湖近况,同时为沙国政、张静和等名宿写过专版。上世纪90年代初,在报社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李跃云耍了一套少林单刀,此时大家才知道这个每天都会抽空出去的人原来是在练武。于是报社里就有了他的传说:一日,楼道里有一只麻雀在走廊里蹦跳,李跃云刚好从窗子边走过,此时鸟儿突然向窗子这边飞来,他一跃而起,手到擒来。当时,一名同事问他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杨露禅手搏飞鸟?古人云:“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这话听起来,似乎在说文武两道相隔甚远,为人处事也大不相同。但在武人的圈子里,他无疑是个文人,在文人的圈子里,他又会武,身在两者之间却如鱼得水。拜了师傅教徒弟 需要尚武精神几乎每个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其中暗藏种种绝世武功和离奇际遇,充满刺激又隐含禅意和玄机。今年11月初,在徐州举行的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大赛上,李跃云荣获中国武术家—中国武术七段称号。上世纪80年代,他的师傅张静和应邀作为云南武术代表队成员,参加了在徐州举行的全国武术交流观摩大会,以精湛的技艺演练了恒式太极拳、金翅螳螂拳,力挫群芳,荣获金牌两枚,雄师奖一枚,名扬武林。徐州见证了这一对师徒在武学上的坚持。而李跃云能走这么远,一路上少不了各位恩师的栽培。40年习武,李跃云收获颇丰,2012年赴台参加武术交流活动,在台湾演练了传统形意拳、少林金刚拳;在首届中国传统武术大赛中演练金翅螳螂拳,获得二等奖;在省级武术大赛中先后获得太极拳、形意拳、少林单刀3项金牌;2012年8月伦敦奥运会前夕,在云南电视台迎奥运武术节目中,表演双刀、判官笔、太极拳等,为宣传中国武术尽力……李跃云的武学世界十分博杂,至刚至柔者他都学。古老刚烈的少林金刚拳、金翅螳螂拳、少林单刀、双刀、六合枪、三丰剑、判官笔、太极拳,以及溜腿式、跋步式、形意拳、通背拳、八卦掌、气功、硬气功等……只要是武学,他都孜孜不倦汲取其中的精华。因此,他的老师也十分多,包括沙国政、张静和、唐瑞林、彭长春、吴祯祥等老前辈,其中受益最大的是武术宗师沙国政和恩师张静和。张静和曾对他说:“我们有缘得识,我所教你都是真传。武艺在精不在多。如今时代不同了,许多功夫也没有必要去学,如弹弓等。几十年来我所教都因人而异,而你所学较多,我们也不枉相识了一场。记住:武功要常悟常习,而为人和武德更为重要。”这让他深觉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自己不过学了点皮毛,犹如沧海之一粟而已。浸淫武学40载,过去拜师如今收徒。江湖上,带学生与收徒弟并不等同。张静和临终前,将小师弟托付给他,于是李跃云代师授艺;他的师兄郑重其事地让儿子拜他为师……今年初,一位大理的年轻人几经周折,辗转找到他拜师学艺,“年轻人非常刻苦,一个月来几回,第一次练得不好,回去努力练,下一次再给我看就好很多。”他说如果年轻人学得不错,人品又好,他决定将其从学生提升为徒弟。他希望更多的人有尚武精神,“尚武不是说喜欢挑衅,随时为一点小事打架,真正需要出头的时候又躲起来。”他说,尚武精神是生活中有礼,骨子里有不服输的强悍,在家人国家需要的时候,毫不畏惧绝不退缩。正如明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写道:武人不苟战,是为武中之文;文人不迂腐,是为文中之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