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鲁迅还是爱韩寒这不是一个问题

武术流派 2011-05-03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1日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4—17周岁人群最喜爱的作家是鲁迅。根据调查,除了鲁迅,14—17周岁人群喜爱的前10名作家还包括郭敬明、韩寒、冰心、老舍、金庸、巴金、朱自清、罗贯中和曹雪芹(4月22日《齐鲁晚报》)。

网站做的标题很有意思:初中生最爱作家鲁迅超过韩寒。不知道为什么要单独拎出一个韩寒,出来跟鲁迅作比。这样的对比,其实是不太公平的。虽然说文无第一,但就整体声誉而言,在今天的中国作家中谁人能及鲁迅?

爱鲁迅还是爱韩寒,这本不应该是问题。关键是我们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作家。

这里,涉及到我们对文学的定位。文学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当然,在消费主义的今天,我们不能排斥文学的消费功能。这一框架下,文学可以有快餐,可以为眼球。这提醒我们,今天的文学应该是百花齐放,甚至可以是百草齐放,而今天的文学界也应该体现多元,应该有着各种类型的作家,比如言情的,比如壮志的,比如消谴的。初中生们喜爱的前10名作家的人选,就体现了这样的特征。

这些年来,我们常常犯下一种错误,那就是在多元追求中,常常忘记了自己那一元。比如,我们什么都要与西方接轨,文化当然也要接轨,但文化与世界接轨的多元,并不应该以牺牲自己那“一元”为代价。同样,文学可以多元,但文学不能丢掉精神这一根本之元,这意味着,在纷繁的出版世界中,应该有着国民批判作品的存在。同样,作家可以多元,但也应该有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作家存在。

这种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就是鲁迅先生一直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鲁迅先生一生中写下了多种体裁文章,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一直贯穿始终。也正是这一点,让鲁迅先生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后世人的景仰。

不得不说,今天作家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退化。在市场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浮躁之作、功利之作、消费之作,而那种有着公共情怀、公共道德的作品太少太少。但即使这样,今天依然有这样的作品,有这样的作家。如果我们进行一个筛选,无论是什么人,无论以什么标准,只要抱持基本的公正,那么韩寒都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鲁迅的几个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韩寒表现出了有冲击力的批判性,在带来锐气的同时也带来了思考。

无意于拿鲁迅和韩寒对比,这种对比没意思;也无意于拿鲁迅、韩寒,与其他一些作家对比,这样的对比也没有多大意思。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具有公共情怀、公共道德,能够深入批判和独立思考的作家。在初中生们的视野里,鲁迅、韩寒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作家依然占据主要位置,即说明了一切。(毛建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