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

功夫秘籍 2013-10-07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一

一 杨振铭的太极人生

杨振铭(1910年——1985年)

字守中,杨澄甫长子,为杨澄甫原配夫人所生,其生母早逝。后来杨澄甫在1919年在河北永年老家续娶了侯助清女士,又生下了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先生。

关于杨振铭的生母,还有着这么一则传说,她容貌秀丽清朗,有一天去庙会进香,正好遇上画师塑造金童玉女,看到她后,十分惊叹,就模仿她的容貌来进行塑造。后来不久后,杨振铭母亲就去世了,当地人们说她化作玉女而去。当然,这是一种演绎的说法。

他8岁习拳,在父亲指导下精研深修家传杨式太极功夫,14岁时即精通拳理、拳经,曾作为杨澄甫教学的助教,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教学活动。架式酷似杨澄甫,推手犹见功夫。19岁开始赴安徽、江苏等地传授太极拳法。又随杨澄甫辗转于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教课,1949年移居香港。长期在香港授徒,将太极拳推广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在海外传有众多弟子。著有《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

杨振铭的一生,看似简洁,没有太多的起伏跌宕,但却深厚蕴绩。他是百年来中国太极拳内外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二

杨振铭一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庭训家学(1910年——1928年) 

杨家自杨露禅起,就有习拳传拳的传统。既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责任。杨家历代都把太极拳看做家门祖艺,并立下规矩,凡男丁自幼均要接受太极拳训练,训练非常严格,要求很高。?杨澄甫的几个儿子从小都接受了这种培训。杨振铭作为长子,更是首当其冲,得到杨澄甫长时间的亲传督导。

据杨守中向弟子回忆说,他幼年时“庭训甚严。因秉祖制规定,长子必须继承衣钵”,开始练拳后,“每晨依例须盘架子十二次,倘不如此数,便不许吃饭,甚至于天寒地冻之时,亦要在门外盘架,且不许加衣,以此法防其懈怠”在这种多年严格的训导磨练之下,杨守中练得“功架毕娴,深中绳墨”。另外,杨守中对于太极拳的领悟力也极强,使得他进而“悟解拳经,得窥太极拳之堂奥”。

自出生后到1927年,杨振铭从未离开过父亲身边,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是杨守中太极功夫的奠基阶段。

1928年,十九岁的杨振铭应聘去安徽授拳,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出门教拳,依此作为开端,杨振铭拉开了他从此传拳天下的序幕。

他先是到了安徽的芜湖授拳,一年多后,又转到南京交通部审计处任教。 

第二阶段:教学相长 (1928年——1936年)

这一阶段,杨振铭开始了他的职业教拳生涯,由于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是跟随父亲教学,他边教边学,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既学父亲的功夫,也学习父亲的教法,特别是传统太极拳的教法,这为他后来的太极拳教学,无论从内容、程序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留下了深深的“杨家风范”的烙印。

杨守中在《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一书的自序中对自己这两个阶段的太极生涯作了简洁又是最权威的总结:“余八岁习拳,年十四解悟拳经,通晓刀、剑、枪各法,并为先父之助教。年十九只身赴皖,应芜湖电灯厂厂长之聘,授拳年余;转任教于南京交通部及审计处,此后随先父仆仆于沪、浙、闵粤间,或为团体之教授或为私人之导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州的教拳, 应陈济棠、李宗仁的函邀,1932年,杨澄甫应邀南下广州教拳,全家一同前往,杨振铭等协助教拳。此时,杨振铭已经结婚。他们住在东山的一栋房子里,住处为一二层小阁楼,一家人住在上面,楼下客厅较为宽敞,还有一个后院,为练拳、教拳处。杨振铭一方面在家中协助父亲教拳,有时候还经常随父亲外出传授功夫。这里是杨振铭在大陆教学时间较长的地方,也是后来杨振铭发展,乃至去港的契机。 

第三阶段 独立守神(1935年——1949年) 

1935年,杨澄甫因病到上海治疗,1936年去世。从杨澄甫离开广州,杨振铭就开始了他独立于父亲之外的教学生涯。父亲去世后,侯助清女士带着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三兄弟和杨振铭的女儿回到河北永年,杨振铭则继续留在广州教拳。

由于杨振铭年长多岁,几个弟弟尚小,他还担负起帮助父亲教导几个弟弟的职责,辅导他们练拳。父亲不在的时候,特别是杨澄甫去世后,他更是尽心。 在分离很长时间后,1948年,杨振基在杨振铭安排下来到广州,兄弟会面。杨振基到广州后,杨振铭一方面督促、指导弟弟练拳,一方面也安排杨振基参与一些太极拳教学活动。杨振基先生曾经回忆说:“父亲在世时,我年纪还小,太极拳的很多东西是从我哥哥那里学来的”。

杨守中在广州教拳时已有一子一女。当日本侵占广州时,女儿随祖母返回永年老家,杨守中的夫人和儿子到乡下避难,在途中翻车身亡。后来杨守中与梁帼义女士结婚,生有三个女儿。 

第四阶段 平淡是真 (1949年——1953年) 

这是一段在元朗的蛰居日子。

1949年,杨振铭举家移居香港。刚开始,落脚在元朗。

元朗当时在香港相当于“乡下”,比较安静,经济还不太发达。杨振铭选择在元朗落脚,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有亲戚接应,一方面是因为元朗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相对安稳。杨振铭也就在元朗开始了他香港的教拳生涯。他通过教学生收取费用来解决生计问题,此时,只能实现养家,还算不上“立业”。但这段元朗时光,对杨守中却具有特殊意义。至今有人提起,还称为“元朗杨守中”,2004年,香港杨式太极拳国际交流大会就是在元朗召开,以纪念杨守中在元朗开创的香港太极拳事业。

可以说,杨振铭跟随杨澄甫在全国各地教拳,那是一段绚烂的日子,有父辈的荫护,辛苦却开心。父亲去世后,独立在广东教拳,除了自己生活,还要补贴家用,更多的是为了生活。那是一段颠簸辛劳的日子。相比较而言,元朗的岁月是平淡的。

元朗成为杨振铭香港之行的第一站,在这里居住了三年左右。他逐渐适应香港的生活环境,在经历了战乱与种种纷扰后,心境也逐渐平静,从生存逐渐过渡到生活,自己在不断融入香港的同时,也让香港逐渐接触、接受杨家太极拳,又不断由弟子们将杨家太极从香港传播到世界。

第五阶段拳铭香江(1953年—1985年)

一九五三年,杨守中在弟子门的帮助下,正式在香港安顿下来,住在香港骆克道三一五号四楼。这里成为他在香港传拳的主要场所。一直到他去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在这里他設館授徒,从学者有各界人士。

在这一时期,杨振铭的生活基本稳定下来,他更多地考量如何更好地传承杨家太极拳事业,并身体力行,在培养弟子学生上更加严格与规范,这是他奠定杨振铭传杨式太极拳脉系的主要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教学,蔚成大观,门人后辈遍及世界。

在此期间,1962年,杨守中根据父亲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中的用法部分,编写出版了《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一书,这是杨振铭流传于世的仅有的一部著作。书中沿用《太极拳使用法》中杨澄甫与内侄张庆麟的示范对敌图37幅,详尽讲解了杨式太极拳37个不同拳式的用法及变化,另有杨守中与张世贤合拍的8幅图片,用在了该书的“四正四隅用法”部分中。杨守中、张世贤还分别写了序。书中附有杨振铭精心修订的《太极拳体用表解》,分原理和应用两系统。是学习太极拳理法的重要参考文献。这本书在1976年在波士顿出版了英文版《Practical Use of Tai Chi Chuan》,书中图片使用他与爱人的推手的示范图。

据说杨振铭的去世缘于意外事故,一九八五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杨振铭独自一人进厨房打开水,由于地板滑,不慎仰面摔了一跤,后脑碰上硬物,家人发现后已抢救不及,于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去世。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三

杨振铭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教学活动是在香港开展的,这是有两个指标来明确的,一是在香港,杨振铭完全独立开展太极拳传授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方法和体系;二是杨振铭的主要传人是在香港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主要是成规模的,不排除在大陆教学中也培养了优秀的太极拳人才)。

在香港的三十六年里,杨振铭精心培养了众多的杨式太极传人。其中包括他的家人,其夫人梁帼义、 女杨帝儿(AMY YEUNG ),杨玛利( MARY YEUNG ),杨伊利(AGNES YEUNG ),他的一些著名的传人如黎学荀、张世贤、叶大德、宋耀文、邓煜坤、伍宝钊、徐滔、马伟焕、罗琼、马容根、朱振舜、朱景雄、陆锦松、徐标志、邓昌成等。 

概括杨振铭先生一生,我认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

杨振铭是一位太极拳嫡传人。

嫡传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是有严格的界定意义的,现在很多地方没用的所有泛滥,武术界现在很多人也打着嫡传的幌子。在武术中“嫡传”应该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有来历”―――有清晰的传承;第二“有态度”――对传统的忠于;第三“有作为”―――传统功夫精深。不符合这三点不能称为嫡传人。杨振铭是一位真正的太极拳嫡传人。

杨振铭是一位职业拳师。

以太极拳传播为他的终身职业,把他的全部精力、热情和智慧都奉献给了太极拳事业。特别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香港为基地,以他自己的特殊身份,把杨式太极拳向海外进行大力推广。

杨振铭是一位继承者

一个合格的继承者是有责任,有使命,有神圣感的。否则当不起继承者的称号。现在有一些拳师,对太极拳的传播没有这种神圣感,只有功利感,这是他们和杨振铭等真正以继承传统太极拳为己任的人的区别,他们只会是太极拳发展中的过客,不能铭篆在太极里程碑上。杨振铭身经离乱沧桑,起落悲欢,矢志不渝,承父志,传薪火,为自己书写了一篇精彩的太极铭文。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四

二 杨守中的太极拳理念与学术观点

杨振铭太极拳理念的形成和他所受的太极拳教育、他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个人经历都有关系。

杨家一门,作风朴实稳健。杨振铭在继承家学的同时,也秉承了杨家一以贯之的风尚。他本人的性格也比较低调,不尚虚华。 杨守中平日沉默少言,但比较熟悉的人在一起,或者话题比较有兴趣,也会畅谈一番。不喜社交,但却充满热心、热情。在他搬离元朗多年以后,在元朗的昔日邻居朋友举办一些活动、庆典等,还邀请他参加,他都老远地赶去聚会。他直率的性情,也使得他以简单的方式与人相处,能够用心与拳,使功夫日益精纯,也形成了他自己的拳学理念与观点。

 1守中

 守者,坚持,中者,传统太极拳的内核,本质,理法。

杨振铭一生有两个最突出的身份标识,一个是杨家太极拳的积极传播者,一个是杨家太极的忠实继承者. 。杨振铭给自身的定位,就不是一位革新者,更不是创新者,这一点不像他的父亲,因为那是时代的机会,历史的机会,他是继承者,杨式传统太极拳的忠实继承者,这也是时代对他的选择。

杨振铭,字守中。人如其名。据说,“守中”二字是长辈依据杨家祖传拳诀要领为他定的字。“守中土”、“中定”在杨家太极拳论中占有突出位置,如杨家祖传拳论《对待用功法守中土》篇中就说:“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在《太极圈》篇中又说:“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等,能得“中”者得太极,取其名“守中”,就是希望他能继承杨家传统,坚持拳法真谛,将杨家祖传绝艺发扬光大。

他一生也都在“守中用中”,“不放弃,不抛弃”,排除一切干扰,摒弃一切诱惑,坚持杨家祖传太极的风貌与风骨。他自己说,“積教拳三十餘年之經驗,凡祖宗遺傳之拳法及功架,不敢擅自增損,有所變更;是以經余親自教授者,未有不合乎先人之規矩”,先人规矩就是他行拳、教拳的准绳,他明确宣称,“父亲所教的,我一式不改”。图书是留给学生、后人学习依照的重要资料,他更是矢志坚守传统,在他主持重刊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在序中特别说明:“此刊为余父留粤时所著。初版刊于民国二十三年,全书均照原本印制,未敢有所增删。至于拳之要理,诸先达言之已详,亦未敢再加阐述”,一字不改。在自己的图书《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中也主要采用了杨澄甫的拳架照片。

创业难,守业更难。守是不易的,也有许多人想守,但守不住。守着守着就变了,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多了。守住传统有时候是很寂寞的。杨振铭承受了这种寂寞,甚至于,他很享受这种寂寞。

太极拳论中的两句:“我守我疆,中道皇皇”,成为杨振铭贴切的写照。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五 

2 开放

开放是杨家的传统,这是一种胸怀与情怀。可以说,杨式太极拳的辉煌,与杨家的这种开放思维密不可分。自杨露禅始,到杨澄甫,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杨露禅的变拳,杨澄甫的定拳,都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杨振铭从小跟随父亲四处教学,就以行动践行这一理念。发扬光大以“授拳为己任”的家传门风,从小就根深蒂固在脑子里。他为人具有侠风义胆, 教授功夫认真,较真,从不保守,也不拘泥固有程序,而是因材施教,他阐述道:“经余面授者,则按各人不同点,加以各别指导,较易成就,此情势使然,非余有所自秘,而不尽情叙述。如有医生临床诊病,其对症用药,自较书面问病者收效宏大,是必然之理,此读者不可不知也。”,因此他培养的学生,大都思维活跃,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对太极拳有独到领悟。

他认为,杨家绝技不能束之高阁,所以刊印图书发行,以使更多人学好太极拳,在自序中他表明了这一想法:“惟是我国幅员之大,人口之多,甲于星球,岂能尽余亲授,是以特将祖传之秘法及余所得之经验,公之于世。”

这是杨家的风尚,也是杨门弟子的风尚,正因为有这一风尚,杨式太极拳才发展成为天下第一大拳派,习练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受益人群最广。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六

3 笃静

杨振铭在香港交游不是很广泛,除了他的学生、在元朗的邻里、太极拳界的人士,有渊源的朋友如师兄弟董英杰、吴式太极传人吴公仪等有所交往外,很少参与应酬。这就使得他能在心内、心外两种“静”的环境中,体验和实践太极拳的意境。

  “致虚极,守静笃”,“静”,是杨振铭的太极理念之一,静了就能守得住“中”,抛却浮华,不要虚名,更深入地关注太极拳本身、本质。这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乱传,不随便传,不单纯追求学生的数量多少,更多关注质量与效果。他从不大肆声张,他在湾仔洛克道的住所,开馆授徒,前馆后居,也没有大张旗鼓进行广告宣传,只在门前悬挂一匾:“杨澄甫授男守中寓”,实现着“斗室传天下”的格局。

4 实用

太极拳作为武术,她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强身健体和技击。

杨守中十九岁就开始教拳生涯,深刻体会社会对太极拳的功能追求,透彻了解太极拳的实用功效,坚持实用性是他传拳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在香港,跟随他学拳的很多人是为了追求健康,所以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他高度重视,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让太极拳为每人的身体改善发挥最大效用。据他的弟子回忆,杨老师教拳,对每个人的要求标准是不一样的,能根据每人的情况有所调整,杨老师曾经专门讲过这种方法的目的,这不是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不是保守不传,主要是根据大家的身体状况,有所调节,循序渐进,收到良好健身作用。杨振铭在他的自序中也强调了太极拳的这种功效:“盖太极拳乃按太极变化之理,阴阳动静之机;心平气和,体松劲柔而富于弹性。是以功能振衰起颓、救弱扶危。事实证明,已为世人所公认太极拳有百利而无一害者也。是以国内外人士不论文武、不计老幼、不分男女多竞尚研习,蔚然成风”。

对太极拳技击的实用价值,杨振铭更是把它摆在最显著位置上,这从他仅有传世的一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就是专门介绍太极技击功夫。他始终大力倡导技击,他说:“太极拳以十三势功架为体,以推手及散手为用”,强调练好太极拳技击能够“增强民族之体,及国家战斗之力”。为提高学生太极拳技击水平,他在教学中每每亲身示范、试手,每个动作的技击用法都讲解清楚,让学生知其练,知其用。

务实,成为杨振铭太极拳的显著标签。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七

5 尚理

杨振铭对自己的评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年十四解悟拳经”,可见他对拳理的重视,认为这是练好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最重要的一步。

这在他于1948年重新刊印《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序中十分明确表达了这种思想,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杨振铭传世的文章,文中强调“太极拳本于易经太极八卦,由理气象以演成。学者需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悟其理”,在他看来,只有悟了理,才是太极拳的高深境界,对拳的姿态的仔细揣摩,明了理,才能豁然贯通,才算掌握了太极拳。

据弟子回忆,杨守中在教学中,也是“一面讲解拳经,一面动作示范”。张世贤先生曾经阐述了自己跟随杨守中学拳内外兼备、理法并重的心得体会:“余性好静,醉心道功。于民十四年开始习坐…… 民三十九年遇太极拳名师杨守中先生,朝夕过从,相次甚厚,承其指点拳中窍要。因以悟知拳则动中有静,坐则静中有动;互相参证。所得益彰;不特身体日健,而道体也日增。”,道体日增,就是通过拳深刻悟到了“理”的结果。

马伟焕先生也有深刻体会:“跟随杨守中老师学拳,开始你觉得平平无奇。但随着功夫增长,对拳的理解也不同。杨老师是一个很细的人,这特别体现在他教拳上,让你明白拳的细微之处,明白动作之外的很多东西。他话不多,但表达的意思很多,是通过拳来表达的”。

太极拳不同于其它,不是单纯的体力活动。拳式为载体,拳势为生机,拳理为灵魂,杨振铭的拳学人生贯穿着这种认知。

杨振铭在香港的清静生活,使得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太极拳的研究、体悟与思考上,没有受到浮华风气的影响,他的拳中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的纯粹的东西。这是我们现在研究杨振铭的功夫时要细细体会的内容。那种传统的、质朴的、简洁的、大道无形的风尚气韵。

这也是我们当今太极拳所缺少的东西。

丢失传统其实并不完全是“失”,有时反倒是“加”,增添了许多的枝节、旁芜.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八

三 杨守中的太极功夫与拳架特点

考察杨振铭太极功夫和拳法目前能获得的最直接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

杨振铭本人的著作和拳照、杨振铭的门人传人的功夫与口述,杨振铭本人练拳的录像。

他的著作主要是《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书中收有他的推手拳照。书中沿用杨澄甫拳照,显示出他对传统的继承态度,

关于杨守中的推手功夫,他的传人张世贤在《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序中特别进行了描述: “杨师(守中)家学渊源,功夫深湛。出手之重、其足之稳、逾于常人。而其身体各部,均可任人拳击;惟人所击之处,即系其发劲之足;跌人寻丈之外,实属易事。至于其与人搏击,则出手之快,变化之多,更不同凡响”。

马伟焕回忆说:“ 杨老师教拳没有废招,他特别强调这一点,每一式都有用,他经常说,不要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有时候让我们试招,没有多余动作,你往上一扑,没看到他怎么动,你就飞出去了,感觉到手很重,劲力饱满”

谢秉中、倪秉朗在《拳以载道》中也记述了杨守中在元朗居住时期,偶尔展现的太极技击功夫:“打其腹击其胸可以令你弹飞别处,按其喉头也可以在他稍微一动后使人纵身而出”。

杨振铭的拳架功夫我们可以从他本人的练拳录像中看到端倪。

这段录像最早是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发布,后来比较广泛在互联网上流传。关于其讨论也比较多,成为透视杨振铭功夫的重要资料。本人在研究杨振铭功夫的过程中也对这段录像进行了反复的研究。

在网上录像公布后,由于与一些习练杨式太极拳的人脑子中所故有的拳架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对录相的真伪也引起了一些质疑,笔者为此专门求证了杨振铭弟子马伟焕先生,他证实了这段录像的真实性,另外在谢秉中、倪秉朗先生所著的《拳以载道》一书中对这段录像也作了肯定的表述。因此,可以肯定,这段录相确为杨振铭本人所演练。

据该片子的介绍者王子和讲,这段录像是杨振铭在1976年,在他的寓所内演练,其时杨振铭六十多岁,拳功积淀稳定,身体状况也比较好,正是体现其拳艺的成熟状态。因此,可以将这段录像作为研究杨振铭太极功夫的重要代表性参考资料。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九

本人以三个角度相结合的方法,一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理法论述,二是杨振铭弟子的介绍与解说,这方面马伟焕先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三是杨振铭本人其它的有关著作,以这段录像为基础,三者互相印证,对杨振铭的功夫进行了细致研究,概括了以下的特点:

(一)古朴沉雄

太极拳的古朴风格是由于她的理法特性所决定,古朴也是一种心境。

杨澄甫定架的杨式太极拳删繁就简,杨振铎先生概括说:“气魄大,架势美”。虽轻柔如风,飘凌如云,但落地生根,渊亭如岳。只有沉雄才能浩大,观人练拳观其气,气不沉则拳不精。

杨振铭的拳架,有浩荡之势,大巧若拙,有杨澄甫遗风。如其演练的“单鞭”势,杨式单鞭的精华在于气通八方,于鼓荡中寓沉雄。杨振铭演示的单鞭动作,左右回旋,用简单演绎复杂,清晰自然,开合有度。如古树生花,老辣鲜活。

(二) 气韵生动:

练拳不可死板,死练拳不如无拳。

杨振铭的套路演练,洋溢着生机,看似随意,实则趣味盎然,富于生机。有人练拳,规规矩矩,但死气沉沉,外形很像杨澄甫,但内里空当当。生命的本原是什么?生机,练拳就要越练越增活力,不是越练越软踏踏。

杨式太极拳的本质,是用“沉静表现激情”,我们从杨振铭的拳架中感受到了这种激情。如杨振铭演示的“白鹤亮翅”一势,一举动皆有朝气,既有向上凌空展翅的动态,又有踏雪无痕的沉静,充分展现了太极拳道法自然,得其意,合其形的天人观。

(三) 富于张力: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有张力才有威力,有张力才有感染力。

优秀的拳家练拳,于松弛中透析张力。太极拳的八种劲法,无一不隐含张力在其中。张力是由于放松带来的力量,张驰张驰,因驰而张。

能中正才能有张力,真正的中正,是气脉的中正,有人一味单纯追求外在身形的中正,结果正则正矣,却僵化僵硬。杨振铭行拳中始终有一股中正之气,外形变化起承,但张力十足,如拳论所言,无凸凹处,无缺陷处。如按球在水,虽有起伏,但圆润如一。

杨振铭演练的“搂膝拗步”,充分体现了张力十足的太极风骨。手足进退有度,上下呼应衔接,如箭在弦,引而不发。不动如山,触之如电。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十

(四)收放自如

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是一种开合拳,孙式太极拳以开合命名,极致强调这一特性,杨式太极拳每一招式也含有开合的动作和意态,有开合就有收放。

杨式太极拳驾势宽大,有气势,有人称之为“开展”,展不开就体现不出这一特点。架子大不是随便都能大,能收的回来,才能大,一味开展不难,开的出去,收的回来才体现功夫。

杨振铭演练的太极拳架,挥洒大方,却含有精妙的收合特性,每一转折处,以合带展,以收顺开。“斜飞势”,远在天边,“提手上势”,近在眼前。其展示的“如封似闭”,开中有收,引中有展,有海纳百川的吞吐气象。

收放自如,才能得机得势,得机势是太极拳技击功夫高下的关键点。杨振铭认为:“推手及散手尤须研求机势。机势者,顺逆向背坚瑕之区别也。机势旣得,又求方向,或上或下,或前或后,主动运用,操纵在我”。机势的感觉与把握就要从日常拳架中反复寻找揣摩。 

(五)勃发充盈

传统杨式太极拳之所以有高妙的技击能力,就在于她有先进的内劲训练方法,以慢孕快,以松促紧,极柔软达到极坚刚。看太极大家练拳,就能在一派淡然和煦中感受到沛然莫匹的充盈劲力。

杨振铭的拳架,洋溢着一种浑然浩荡的勃发气象,自始至终,这股气势不泄。以有形的拳架,修练无形的内养之气,鼓荡百骸,强身强心。如“翻身撇身捶”接“进步搬拦捶”、“上步右起脚”、“左右打虎势”的一个小组合中,一气呵成,得机得势,尽显“重若崩云”的太极气派。

(六)灵澈飘飒

拳论强调太极拳意气要换的灵,空灵澄澈是一种太极意境。只有消除了身体的紧张点,放下思维上的紧张点,才能达到灵澈的境地。

有人练拳,一举动皆是拘谨,一出招都是束缚,束手束脚,了无生趣,了无生机。还美其名曰“合乎法度”,名为“拳家”,实为“拳奴”。行拳必须自然才能灵便,杨振铭说“凡练拳出手之徐疾,举步之高低,身形之俯仰,进退之伸缩,虚实之分配,气息之粗细,以及左右上下之顾盼;均须合乎正规,不违背自然为原则”。

观杨振铭练拳,紧中有松,松中有紧。具体到每一式子,起点落点清晰有致,又无迹可寻,出于规矩又脱规矩,有天马行空之感,飘飒自如。初看似豪放诗篇,细品却细腻婉约,非方家难以体会其中滋味。起承转合处有着“机“与“势”的微妙呈现。在从“回身右蹬脚”、“双峰贯耳”、“上步左蹬脚”、“转身右蹬脚”、“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这一小段组合中,动作起伏变化较大,空间方位复杂,杨振铭的演练举重若轻,如柳回风。是对杨式太极拳轻灵很好的诠释。

总体来看,杨振铭忠实继承了父辈的传功,行拳与杨澄甫拳架神似,长桥大马,精神内敛,在有些动作外形上有些区别,但内劲与气脉相通。杨振铭以上,杨家祖辈历代拳家没有动态录像传世,杨振铭的这段拳架也就弥足珍贵。

拳铭——杨式太极拳家杨振铭研究续十一

四 杨振铭的贡献与地位

回顾杨守中的一生,深刻理解他的拳学观念与倡行,概括起来,我认为杨守中先生对太极拳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贡献:

 1践行了杨家开放的思维胸怀

 2忠实传承了杨家太极的本原拳架

 3开拓了太极拳的世界性发展的道路

 4培养了一批太极拳的优秀人才。

杨振铭先生在太极拳发展史上应该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铭刻在太极拳蓬勃发展的光辉大道上。

今天我们纪念杨振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就应该深刻理会他的太极拳思想,认真做好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研究、整理、推广工作,发扬先辈拳家的优秀品质,把握太极拳的真实内涵与精髓,发扬太极拳的文化精神,使世界人民不仅知道太极拳,练习太极拳,还更好的认识太极拳、领会太极拳,受益于太极拳。

在纪念杨振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本人应邀参加此次纪念活动,也有很多的感触,特作诗一首,以资留念:

杨门拳拳心守中 家道百年自从容

嫡脉正传承八面 宗范独立遗世风

元亨盈周阴阳和 朗润营晦气运通

真一千人白鹤舞 铭篆香江天下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