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逆向思维

功夫秘籍 2013-08-21

在常人的眼里,武术技击的决胜因素,是力量和速度,因此常人追求力大,快速,以强胜弱,以快打慢,这已是常识。太极拳却刚刚相反,独辟蹊径,崇尚柔弱、缓慢,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用意不用力,以静制动等。这些都是太极拳思想,这种思想,是反常理论,是逆向思维。太极拳不追求力量和快速,但是也不怕力量和快速。当然太极拳的柔弱,不是一般概念中的脆弱,不堪一击,它是超越了刚强的柔弱,在柔弱的表象中,潜藏着无比的强大,如水之柔弱而无坚不摧。我们相信,太极拳的松柔中潜藏着无比强大的能量,如此练下去,反而能不疾而速,不力而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是一种以后天逆练返回先天生命的运动,借后天的身、意逆练先天的精、气、神,以达到象婴儿身体一样的柔软,气充血足脉管软,后天返先天,延年益寿。

人体生命力最旺盛的是接近先天的婴儿状态,人体中最富有生命活力的细胞是未分化的原始干细胞,这表明,越是原始的东西,其生命力就越强大。而表面看来是最柔弱。

物理上也是如此,几近于无的原子,所蕴藏的能量,远大于化学能,化学能又大于机械能。然而这种反常理的逆向思维,其中包含着深层的科学,在实践中得以实现,没有专心、没有恒心、没有悟性、没有超出常人的大智慧是不行的。经过长期松柔、轻灵、沉稳地盘架练习,在松、静、轻、灵和不用力上多费些心思,才能逐渐悟到一些太极拳的味道。

用大力胜小力,以快击慢和生活中的用力,这是一般的常识,不是太极拳思想。太极拳不是搬砖扛石硬碰硬的拳脚功夫,而是超越常识以外的大智慧。不改变思维观念,没有脱胎换骨的毅力,改去常人用力的积习,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常人的认识水平上,学不到太极拳思想,那么你打的又是什么拳呢?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我们学习科学理论,要明白科学道理。练太极拳也一样要明理,拳理不光是心里明白,而且身上更要明白。孔子有句话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心里明理,实习是身体明白,是体悟,通俗的说法叫做理论联系实际,心里明白后,肢体又感觉到的东西,才算是自己的东西,这样才会“乐乎”。当然心里明白那只是初步,不等于功夫上了身;如果不明理,功夫肯定不能上身,所以要提倡精读拳论,苦练太极,避免嘴把式,要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想当然,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太极拳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全包含在太极图里,道就是阴阳之道(在拳里叫做虚实转换),理就是松柔之理。这些道理都清清楚楚写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只要多读、善悟、听名师的话,肯定会有收效的。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中要求:“行拳时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分毫的意思,就是不能有一点拙力留在身上,哪里有力哪里就滞、僵。所以练太极拳时,任何情况下用力都不应该,只能用意,不能用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腰带四肢,力由脊发等。这些法则都是拳理,都是太极拳思想,是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与运行轨迹,与常人的用力习惯是不相容的。这就是太极拳的反常识、反常规、反常态的逆向思维。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改变思维,接收太极拳思想。

太极拳是以拳载道,因此“力大、雄、刚”不符合太极拳之法则及拳理。学太极拳要勇于示弱,学会用意不用力、以柔克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软克硬、以慢胜快。这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常人的逆向思维。一切妄用拙力、硬力、僵力、斗力来强加太极拳,那是对太极拳的曲解、作贱、糟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