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圣拳武学与东岳泰山文化

武林动态 2020-03-11

文圣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八卦拳、义和拳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该拳兴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重要代表,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圣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饱经风雨,历经沧桑,长期隐匿民间,生生不息,顽强发展,由于历史上与中国民间宗教八卦教“反清复明”起义和近代史上反帝爱国主义“义和团”运动的联系,倍受让世人所瞩目。它对促进中国宗教文化发展和推动历史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震天下,彪炳史册,奠定了其在中华武林中“泰山北斗”的地位。

文圣拳武学与泰山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泰山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缩影,是中华多元文化的聚合之地,泰山独特的文化特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圣拳武学文化的精髓,在文圣拳武学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形成于太古代,东临海,西靠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雄重盘礴”,自古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有“稳如泰山”、“国泰民安”之寓意。《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诗经》曰:“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战国策 秦五》:“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融合自然、文化于一体,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与渲染被称为“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古人云“泰山不让土石,故能成其大”、“泰山安则天下安”,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崇伟形象的象征。文圣拳发源于孔孟之乡、济宁京杭大运河流域,深受儒释道三教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是齐鲁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泰山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体现,文化包容万象,它与泰山文化、信仰和精神融为一体,“天人合一”,三教合一,文武合一,万法归一。

一、文圣拳武学与泰山“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体现的是自然之道、天地之德、人文之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和基本文化内涵,《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指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人在宇宙范围内是本体全息的合一状态,“天人相应”原本就是指人体具有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老子河上公章句》:“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天人合一”亦指在中华民族道德信仰体系中人的良心与天理的合一,人的道德原则和自然原则统一。在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中,祖先们将天地自然之道与生命融合,将道德伦理观念与人生结合,构筑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魂魄”。东方的传统道德思想和规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思想。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就是“道”,而以儒家为主的道德规范,也是法于自然,并融合道、法等家思想,作用于人世间的伦理学说,反映了人世间的基本规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追求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为最高目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中华文明的圣地,是“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泰山通天拔地,擎天捧日,天地交泰,阴阳和谐,万物为一。“天人合一”是“道”的文化,“道”是华夏文明有别于世界其它古典文明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天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泰山封禅文化,

祭天祭地,沟通天、地、神、人之际,达到人与天地的和谐统一,祈求上天护佑,祈福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具有重要的“天人合一”的象征意义,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泰山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武术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文化源泉。文圣拳蕴含着深奥的哲学思想,中国道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宇宙观对其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天人合一”整体观筑牢了文圣拳武学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石。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只有恪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阴阳平衡互易的道家思想是构成文圣拳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武术追求的永恒思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三教合一、万法归一理论构建了文圣拳思想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行是中国道学的一种系统观,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九宫八卦、无极太极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特别是内家拳术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合”是文圣拳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的武学理论,它无论从架式动作境界、审美境界,还是道德境界、价值追求等方面都体现了所蕴藏的“中和”理念。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无天不可以养物,无地不可以立足,无人不可以成事,其武学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追求“先天、中天、后天”合一,天地人三才合一,“天盘、地盘、人盘”合一,“天道、地道、人道、文道、武道、圣道、兵道、医道”“八道”合一,在技术上主张“内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以及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同时功法中吸纳了道教中身、语、意、咒、印、符等修持方法,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潜能。

文圣拳古朴自然,架式简练,中正和谐,步法稳健,刚柔相济,简单实用,它将太极之柔与形意之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柔中带刚,刚中带柔,集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二次呼吸和二次、三次发劲为特色的独有风貌,这样的武学思想理论在中华武学中是独一无二的,使之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化内涵,赋予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特别是内家拳理论的重要指导。文圣拳文武合场、以文助武、以武促文、文到武成、文武合一的武学文化在中华武林中大放光辉。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文圣拳要求在练习过程中,追求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顺乎自然,其运动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文圣拳之宝贵就在于它蕴含养生健身及技击艺术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的哲理,循自然之法则,每招每式都讲究天地相合,阴阳相合,内外和合,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的架式处处讲究阴阳变化,其科学合理的架式,对于习练者心、神、意、气、力、形的修习要求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它用意念统领全身,以意导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合一。其“拳如大海,滔滔不绝”,可使人进入一种圆融飘然之境界,这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思想。

二、文圣拳武学与泰山宗教文化的联系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中国宗教的基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主体,它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精神和思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思想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泰山历史上是中国民间宗教和信仰的摇篮,泰山民间信仰以及宗教活动等都是流经几千年的沉淀形成的,其各种各样的内容丰富了泰山文化的人文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儒、释、道三教,它们在起源阶段都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山经历了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的全过程;颇具地方色彩的民间宗教和信仰也在泰山立地生根,广泛传播,经久不息,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泰山宗教文化。泰山主要有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长期以来,它们在这里共存和发展着,和谐共生,以至今天仍庵、观寺院、教堂并存,有“泰安三步一庙”俗话。泰山宗教文化在泰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泰山神包容的范围都是深远广大的,这种古今兼备、和谐包容的神谱结构,在中外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

古典文明中的太阳崇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太阳神崇拜在泰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源自于古老东方民族的太阳崇拜,在一定意义上说远古泰山信仰就源起于太阳神的崇拜。在古东夷文化中,东方崇拜与日崇拜有着显著的地位。由于高山之巅是最先观看到日出的所在,所以在先民观念中,山岳与光明紧密相连,而泰山日出观念正是体现了中国太阳崇拜与东方崇拜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意识的集中体现。泰山在大汶口文化存在的两千多年中,既包含了人们从对太阳神的崇拜到对泰山元君女神的崇拜,也包含了从元君崇拜到泰山神崇拜的阶段;而到母系社会后期,人们的原始崇拜便由“太阳神”转为女神崇拜。随着先民信仰观念的变化,太阳神便由泰山极顶退居到今天的扇子崖,世代在扇子崖的太阳庙中享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文圣拳文化的“圣帝老爷”崇拜,即来自于古代先民的太阳神崇拜。“圣帝老爷”即太阳神,亦指自然之太阳,“圣帝老爷”崇拜在文圣拳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文圣拳光明磊落,和平安宁,公正无私,惩恶扬善,追求光明的精神和境界。相传泰山“太阳庙”是太阳神的居住之所,泰山也成为文圣拳武学所敬仰的文化圣地。

碧霞元君是以中国华北地区为中心的道教山神信仰,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尤其是明清以来,她在民间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泰山主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信仰的思想核心是关于生长发育的观念,传说中的“泰山老奶奶”有治病救人、主宰生育的神力,以她的仁爱之心、平等之心,关怀民生疾苦、济世救人,“小之一家人口的寿夭祸福,四方农民禾稼的丰歉,大之社会的良窳,国家的治乱”,差不多人间一切祸福都能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碧霞元君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众多民间宗教特别是在八卦教信仰中,有“十二老母朝无生”的供奉和信仰(无生老母,劈山老母,梨山老母,无极老母,金身老母,托天老母,普贤老母,观音老母,泰山老母,太极老母,西山老母,地藏老母,十二老母根据各地庙宇供奉而有所不同),泰山老母信仰与文圣拳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在中华武学中的文化遗存。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信仰几乎都以无生老母作为最高神祇,“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成为民间宗教的“八字真言”。“十二老母朝无生”是明清民间宗教老母崇拜的基本表现形式,体现了深厚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它在中国宗教信仰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泰山宗教文化以道教为主体,但儒家文化影响深根蒂固,在春秋战国时期泰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起源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孔子在泰山的活动,对泰山儒学的发展和兴起起到了很大作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文化,在继承了中国远古的传统文化及三代礼乐文明后,创新发展了中国主流文化,并促进了儒、释、道相互融合与发展。泰山文化不断融合古今中外文明与先进思想,使各种文化在泰山和谐存在、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中国人乃至世人的精神家园。儒释道三教相通相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泰山文化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它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泰山崇拜作为泰山宗教的起源比儒、释、道的出现更早得多,神权与政治合一,最高统治集团成为它的组织系统,使之具有了国家宗教的性质。泰山宗教信仰的基础是其独特的自然特征,而以封禅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活动,就是泰山最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之一。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为泰山宗教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有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泰山封禅作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山丘崇拜现象,对泰山宗教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泰山宗教信仰是“敬天法古,君权神授。漫漫几千年,王朝异姓,朝纲更迭,随着时代起伏变幻,泰山宗教以其超然的生命力存在着,始终没有中断它的发展。传统的宗法性宗教,是泰山宗教的本质之所在。历代帝王的封告祭,君权神授、行政布教、以德配天,祭天行孝,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礼制模式。泰山伴随着华夏民族从远古走来,它所记录下的我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就像一座丰碑、一部巨著,在无言地彪炳着我们这个东方古国所走过的不寻常的历程。泰山宗教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华宗教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武术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崇文尚武精神活的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着一个东方民族的铁骨柔情和勇敢的担当,在潜移默化中释放着巨大的而无穷的能力。武术文化强身健身,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启迪灵魂,开悟智慧,道德修养,激发潜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绵延的强大精神动力。武术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仰是武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精神支柱,在一定意义上说,信仰是武术文化和思想的灵魂。中国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儒家文化以及民间宗教都对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文圣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深受中华多元文化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影响,在中国武学具有独特地位和影响力,是中华武学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彰显了中华武术灿烂文化的光辉,它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文圣拳武学与泰山精神的集中体现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山、思想之山、文化之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在不断攀援的过程中,促使人们努力进取,自强不息。泰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下,泰山就成为民族高尚人格的象征。汉代史家司马迁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泰山精神已深深地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它不断地唤醒着民族的灵魂,滋润着民族的思想和精神,陶冶着民族的集体意识。东岳泰山,巍峨雄立,气势磅礴,其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不惧风雨的奋斗精神,顶天立地的担当精神,胸怀博大的包容精神,都成为文圣拳精神的重要内涵,世代为文圣拳门人和爱好者所敬仰。

泰山传承着中华历史和文化,铸就了一座文化和精神的高峰。泰山经过亿万年漫漫时光雕琢,吐纳着沧海桑田的博大之气,汇聚着天地间生生不息的风光灵韵,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它深邃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义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心灵深处,泰山文化所体现出的登高望远的人生目标,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不让细土的博大胸怀、擎天捧日的光明追求、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等,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和谐友善等的伟大品格。在中华典籍中常见的“泰山压顶不弯腰”、“责任重于泰山”、“稳如泰山”、“泰山北斗”等体现出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担当精神。特别是“泰山石敢当”,在长久的流传中,它能够抵挡一切,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正义的化身。古人云:“天下之安,若泰山而四维之”,后世之“稳如泰山”、“安如泰山”即缘于此。泰山所具有的正气苍茫、浩然屹立的阳刚之气,栉风沐雨、本色不改的青松品质,登高望远、山外有山的高远境界,昂首天外、永登仙境的豪迈气概,从善如登、不畏艰险的不屈意志等,所有这些优良品质也都体现了文圣拳在历史发展中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更坚,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巍然屹立于中华武学之林;这种正气凛然、不惧风雨、“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文圣拳门人和爱好者,不惧风雨,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顽强发展,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文圣拳所具有的莲花与梅花的高贵品质和精神,也是泰山精神的生动体现。泰山“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以及“泰山石敢当”的正义和担当精神,勇挑重担、永不懈怠的泰山“挑山工”精神,都体现了文圣拳的壮志情怀和气质,使文圣拳成为泰山文化的象征。

文圣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性,它是历代先师前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深深根基在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之中,具有泰山的品质和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武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历史上文圣拳的兴起与发展始终与中国民间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始终伴随着民间宗教的反清起义运动而发展壮大。在清代八卦教是中国民间宗教的一面旗帜,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清水教起义,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起义,都是八卦教组织的起义,近代义和团运动,也与八卦教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文圣拳历经清朝时期波澜壮阔的“反清复明”农民起义运动和“义和团”反洋教、反帝爱国运动,伴随着清代几乎每一次以宗教思想为指导的农民起义或反抗运动,前赴后继,舍生取义,勇往直前,英勇顽强,坚韧不拔,视死如归,其壮举惊天地,泣鬼神,风雨沧桑,生生不息,顽强发展,是先师前辈和广大下层民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部辉煌壮丽的农民斗争史诗。八卦教从乾隆三十七年至道光十五年间,多次组织教众和广大下层民众的反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作为震教功法的文圣拳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灿烂思想光辉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在民间宗教八卦教历次反抗封建清王朝统治的起义中,涌现出一大批“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民族民间义士和武林豪杰,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正义、顶天立地的精神、气概和不屈的生命意志,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下层民众反清反帝斗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壮丽英雄斗争史诗,他们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在民间宗教思想引导下的农民起义,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注定了起义要必然失败的结果,但它对推动历史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能泯灭的。文圣拳历史上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充分反应了劳苦大众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促进社会进取的思想和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具有民族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圣拳是中国武学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华民武术精神的象征,它的精神与泰山、长城、黄河文化的精神融为一体,其武学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惧风雨,和谐包容、顽强拼搏的品质,体现了文圣拳独特的普世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内涵,彰显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展示了文圣拳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魅力。武术发展所传承的精神,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所凝聚的华夏之魂。文圣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高尚其灵魂,肩负其责任,善德其天下”武学之魂是泰山精神的最佳诠释。文圣拳将天地自然之道与生命融合,将道德伦理观念与人生结合,构筑了中华武术的“魂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让武术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为武术的发展凝聚起磅礴向上的力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泰山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中华武术精神之魂”的象征。

四、文圣拳泰山论道对文圣拳发展的重要影响

2013年4月20日,文圣拳泰山论道活动,探求文圣功法奥秘,寻根问祖,问道泰山,祭拜天地、神灵,祈福苍生、国泰民安,护佑圣功发扬光大。有来自山东郓城、嘉祥、梁山、泰安、临沂,江苏丰县、沛县,天津等地的文圣拳弟子20余人在泰山之巅玉皇殿举行了庄严隆重的泰山论道祭拜仪式,在泰山摩天崖进行了文圣拳文功修炼和功夫演练。文圣拳泰山论道在文圣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是文圣拳“两论”(文圣拳泰山论道、文圣拳华山论剑)的重要组织部分,它必将以灿烂的思想文化光辉载入中华武术史册。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圣拳泰山论道,弘扬圣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流芳千古,功德万世。文圣拳泰山论道活动是一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文圣拳武学的“寻根之旅”,一次朝拜华夏文明起源地的“朝圣之旅”,一次建立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的“奠基之旅”,也是一次推动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发展的“文化之旅”。文圣拳《泰山论道赋》即《泰山论道祭拜词》(巍巍岱岳,神州圣地;虎踞龙磐,地接于天;吞吐宇宙,呼吸云烟;阴阳交会,气象万千;天地人和,日月同辉;祈福圣功,五步神拳;寻根问祖,道法自然;文圣弟子,祭拜于天;弘扬武学,论道泰山;乾坤神祇,佑吾平安;圣功传承,德行天下;紫气东来,福满人间),以其深厚的圣功文化底蕴,成为文圣拳武学文化的精典,同时与《文圣拳华山论剑赋》、《华山论剑祭拜词》,共同构成了文圣拳武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文圣拳武学思想和文化体系。文圣拳泰山论道是中华武学的文化传承,作为弘扬与振兴文圣拳武学文化和中华武术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提升了文圣拳在中华武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铸就了文圣拳武学文化之魂,谱写了弘扬文圣拳武学文化的壮丽辉煌篇章,成为文圣拳拥有的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它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源,也是文圣拳武学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源泉。文圣拳泰山论道在中华武学中具有开创性和开拓性,为提升文圣拳武学文化价值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开了先河,展现了文圣拳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武术“大文化观”背景中有效地推动了文圣拳武学向前发展。文圣拳泰山论道吸取了泰山文化的精髓,在“天人合一”境界中,领略了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为文圣拳武学发展注入了新的“营养”和力量。泰山论道活动夯实了文圣拳武学文化基础,促进了中华武学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中华武林中文圣拳独具特色的武学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蕴涵,这样的武学文化体系在中华武林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中华武术的宝贵财富,是对中华武学文化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文圣拳泰山论道建立了文圣拳思想文化体系和泰山论道组织体系,成为文圣拳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为之后文圣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撑和组织保障,它对文圣拳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文圣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弘扬文圣拳武学文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启了文圣拳武学全面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五、文圣拳武学与泰山包容思想和文化

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拥有的丰富文化遗产,在东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泰山文化的独特之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和包容性。泰山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不仅是自然文化宝库,而且也是人文文化宝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华夏文明的基础,而泰山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泰山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存之地,体现了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泰山在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历经夏、商、周、秦汉两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到中国的近代和现代,一直是文化的发祥地和集散地。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广泛吸纳了各区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文化特征呈现多元色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何其雄,万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象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都作如是观!”泰山文化融儒释道于一山一体,三教合一,“天人合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底蕴、根脉的丰富性多样性,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特质、特色和状态。泰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泰山文化不断融合古今中外文明与先进思想,使各种文化在泰山和谐存在、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中国人乃至世人的精神家园。文化上的包容性,使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怀,容纳着古往今来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所特有的包容性成就了泰山文化作为“国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容乃大。泰山文化的包容性,是由不同阶层的需要为前提的,帝王将相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和个人癖好可以独尊儒家,罢黜百家,或者可以兴佛抑道,而普通民众也可以在泰山找到自己精神寄托的偶像所在,可以在泰山老奶奶和诸神面前上香许愿,祈祷平安。泰山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满足了不同阶层民众的不同精神需求。泰山几乎荟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精华,是当代中西方文化的汇合交融的一个典范象征。不同文化在互相斗争融合过程之后,必然会创新诞生出新的思想文化,包容、融合、创新,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基本轨迹和规律。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时代会给它注入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弘扬泰山文化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将文圣拳武学推向新高度,达到更高的境界。泰山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包容万物,创新发展,是泰山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文圣拳发源于“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鲁西南地区,这里是始祖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的交汇地,多元化、多样性、包容性的中华文化铸造了独特的文圣拳武学文化,彰显了其思想和文化的深厚与博大。文圣拳大气恢弘,尊道贵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王者风范,深受易、儒、释、道、墨、兵、医等以及三教合一文化的熏染,重武德,讲武学,其文化和精神具有泰山和黄河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和时代张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也体现了文圣拳乃至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是文圣拳多元文化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圣拳“和合圆融”“兼容并包”文化观和价值观。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中华武术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对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的现代社会价值。

文圣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具有泰山的包容和气魄,内涵丰富,涵盖八方,体现了其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圣拳如石中璞玉,素朴醇和却历久弥香,内敛平实却光华于中,突出体现了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格淳朴,古朴自然的特点,堪称为“中华武术文化的活化石”。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先师前辈超人的哲学智慧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几千年来道家、儒家和佛家等传统文化思想精粹在中华武术中的集中体现。文圣拳是一种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运动形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万象,融百家之长,通百家之术,它在中国武学体系中具有普遍的包容性、代表性和同一性,成为中华武学文化发展的一面鲜明的旗帜。其主要文化内涵是儒、释、道、易、墨、兵、医、阴阳,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等,以文载道,以武体道,八方运化,德泽万物。它将气功、技击、哲学、文化、宗教、健身、艺术等融为一体,拳理兼容万家,气吐宇内,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自成一家,包含着“哲学,道德,体魄,修为,精神,宗教,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内涵,从而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文圣拳是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以其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和包容性在中华武术独树一帜,巍然傲立,被誉为“中华武学之魂”、“中国武学文化的百科全书”。

六、弘扬泰山文化对文圣拳武学发展的意义

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需要宏扬包容开放、融合和谐、择细成高、开拓创新的现代泰山精神,以武术的振兴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以信仰和文化的力量促进中华武术的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只有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开放包容胸怀,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无比广阔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尊重多样性,包容多元化,合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同奏出人类文明的和谐奏章。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严重冲击和影响下,要坚决克服崇洋媚外的观念,坚定地保持民族文化定力和自信,扬弃地吸收不同文明之精华,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护着中华民族文化根脉,让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也让中华武术国粹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辉煌!

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要增强信仰和自信的力量,用信仰凝聚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崇德向善,敬畏天地,战胜困难,走向光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思想为先导,以文化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复兴。在世界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着独有的民族传统基因,在5000年的历史洗礼中,不断积淀,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是我们这人民族,这个国家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走向强盛的根本所在。信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信仰是人类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它一种灵魂寄托的精神家园,它与武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促进武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也是一种信仰。传统武术的基本信仰是人们对传统武术技艺、文化的实践及精神追求,要树立坚定的武术信仰观和武术价值观,从而让武术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得到理性回归。信仰是文圣拳武学的生命力和灵魂,是支撑文圣拳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文化基础。要增强文圣拳信仰和文化自信的力量,用泰山的精神激励文圣拳武学向前发展。泰山是民族之“魂魄”,国家之“肝胆”,也是武术精神之魂的象征。

武术是培养“士“文化和贵族精神重要途径,要“以天下为己任”,大力弘扬以泰山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对于振兴中华民族崇文尚武“士”和贵族的精神,强健国人的体魄,磨练国人精神意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昂扬自信、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铸造中国武术之“魂魄”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文明发展孕育的泰山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它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武术精神的集中代表,也是文圣拳精神的真实写照。弘扬泰山“天人合一”、开放包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护国安邦、责任担当、躬行实践、承天接地、胸怀天下、和谐友善、凛然无畏、傲视风雪、扶正压邪、国泰民安、勇于攀登、积极向上、向往光明的精神,对于熔铸文圣拳象泰山一样的“风骨”和“灵魂”,凝聚文圣拳武学思想和文化精神,促进文圣拳武学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将泰山的精神和“魂魄”融入文圣拳武学精神之中,融入中华武术文化精神之中,使中华武术思想文化和精神与泰山融为一体,与泰山文化和精神相得益彰,成为泰山精神和文化的“化身”。武术所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它以博大的胸怀陶冶着民族的人文精神,它渗透于武术文化和技术之中,贯穿于武术兴起与发展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几千年风雨历程的中华武术,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墨等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兵学、宗教等内容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多样的,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中华武术中任何一个拳种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思想,每一个拳种都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它们在形成与发展中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要重视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和文化体系的构建,夯实中华武术文化基础。保护和传承全国各民族、各门派、各地方所特有的传统特色武术,真正让中华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呼唤尚武精神,要以泰山的精神塑造和找回雄浑强劲的民族之魂,让今天的人们听到中华武魂的呼唤和呐喊。奔腾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武术的血脉,气势磅礴的泰山、长城是中国民族不屈的脊梁。让文圣拳象泰山、长城一样守护着中华武术的一方热土,象长江、黄河一样披荆斩棘、奔腾不息,让中华武术筑起中华民族精神的钢铁长城,让文圣拳武学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当今国家大力倡导和弘扬尚武精神的形势下,表现了国家和民族对中国武术精神的深情呼唤和强国强体的强烈愿望,这也为中国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土壤”。我们要以泰山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一代代文圣拳门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勇攀高峰,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文圣拳武学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百年来一直发展延续,并迸发出勃勃生机。传承中华武术精神,传播中华武术文化。文圣拳发展责任重于泰山,任重道远,要按照“讲武道,铸武魂,重武德,固根本,通百家,立德业,兴大道,保平安”的思路,不断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夯实文化发展基础,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厚德重义的广阔情怀,不断增强文圣拳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造就中华武林中独具特色的文圣拳武学文化。每一位文圣拳传承人和爱好者,都要从自己做起,做文圣拳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以实际行动,让文圣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创造文圣拳发展的新辉煌,为“文化山东”的建设增砖添瓦,为推动中华武学向前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泰山安则天下安;大道行则德业成:四维张则华夏宁;圣功兴则乾坤定。泰山为“天地交泰”之所,具有“生生不息”之大德,它就像一位端坐的“圣人”,在默默保佑国泰民安,它“五岳独尊,雄镇天下”,担当着维系民族团结、“护国安邦”之 “大任”。泰山传承着中华历史和文化,铸就了一座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高峰”。文圣拳大道之行,德行天下,勇立潮头,奋楫争先,传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增强责任担当意识,以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引领和推动中华武学文化的发展,让文圣拳这部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中代表在中华武林中要象泰山一样,以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巍然屹立,雄峙天东。祈福圣功,安若泰山,坚如盤石,日月同辉;弘扬四海,惠泽苍生,天长地久,传承八方。要以泰山精神为标榜,以更加博大、包容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海纳百川,和谐致远,万法归一,集天下武功于一炉,融中华武学文化之大成,为推动中华武学向前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间正道是沧桑。让我们立足挖掘文圣拳武学文化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武术人文精髓,与您一起走进文圣拳,探索文圣拳大道“的境界,感受千年圣功武脉传承,揭开其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奥秘。

——为庆祝“文圣拳泰山论道”八周年而作

公元2020年3月10日

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研究著名学者,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120万字的武学巨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