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体验与思考

武林动态 2016-12-05

目前的武术,大多讲究的是如何把套路演练得精彩,如何协调,如何发力,甚至翻腾度数,旋转圈数、走台、亮相等等。 要知道,所有这些,无论怎样,都在研究调整人与武术套路的关系,目的让人娴熟地把握武术套路,有良好的表现力。然而朋友们,武术的目的却从来不在此。武术的目的,只在根据对手的情况,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对抗对象的距离、其出手的位置、线路以及方向,瞬间让自己作出反应,破解对方的力量,使自己免受攻击,同时利用或者制造对方的缺陷,破坏其重心,对其进行攻击,将其击倒或杀伤,一击之下,连续进攻,直至制服对手。这里研究的是他怎么来、我怎么去的问题,调节的是人和对手的关系。而很多人,耗尽毕生精力去研究人与套路的关系,岂非南辕北辙?即使套路把握的再高再难,难道对手会跟你用套路较量吗?武术冠军打不了流氓早已不是新闻,也就难怪中国武术总被世人质疑,似乎武功高手只能存在于文艺影视作品中,生活中鲜见耳。而习武者亦往往只谈健身,罔顾技击,则更加坐实了这种感觉。但是古人习武绝对不是为了比赛和拍戏,而是战场保命的手段,高手往往能使“犯者立仆”,古今如此的反差,为什么呢?!

盖人体之气,原本散乱无序,经过训练,明三节、分阴阳、通七拳,内气整而合一入丹田,外布五行四梢,使身体动作整齐合一,上下如一,内外合一,是为整劲。经过系统训练,出手不再靠手和胳膊的劲,而是腰背发动。劲力上了后背,出手才能伤人,这是初步阶段。

然劲力一直在背,必为人所制,是以须明劲之后走向暗劲,虚实有度,张弛有序,忽软忽硬,随敌变化,在乎一心。变化莫测,方能制人而不制于人。所谓上虚下实,劲力传导大地,盖此理乎。

观人练拳,稍动未几便肌酸肉疼,大汗如雨,浑身不支,气喘如牛面色焦黄痛苦万状,试想:练拳只是调动自己的身体,尚且困难如斯,若遇强敌,如何调动身体在极短的时间做出动作,克服对方攻击并支配对方的身体?!如果因此给武术带上了不能技击的标签,岂不是大冤!一代武学大师孙禄堂云:“技击,末技耳。”此言不差。拳云“起是打、落是打,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如果你似此一般,支配身体动转灵活,前进后退随心所向,如风如箭,技击能力还有担心吗?!

做到很难?那是当然!世间事,凡容易做到的,都没什么价值。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套路不是武术的全部,武术不是“表演”项目。

真正的武术,动作很少,大多为单式练习,如形意五行拳、心意单把。经过这种持久的训练,找出整劲,并把身体的力量提高、提纯,发出先天之力,此力具有穿透性,达到上下合一、内外合一,重要的是合,所谓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六合纯熟,称为六猛。没有这样的过程,并达到一定水准,是不可能具备高超技击能力的。

此外还要重视桩功的训练,桩功有动桩、静桩,都很重要,还有心法。没有这些专业的训练,武术就没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就突显不了传统内家拳的独到优势。

无论怎样的一个普通人,通过这些系统的训练,可以做到气血通畅,精力充沛,内脏平衡,骨骼坚实,劲力自然外涌,身体由内到外健康。配合一些实战手法训练,防身自卫自无问题。

作者简介:全卫东,江苏省徐州市人,自幼习武,著名武术家潘小杰先生入室弟子。在全国及国际武术大赛中获得形意拳、形意棍、刀、关公大刀等项目数十枚金、银牌。现为徐州市钱树桥形意八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武术六段。

全卫东演练春秋大刀

全卫东演练苗刀

全卫东演练形意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