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需要在交流中发展丰盈生命

武林动态 2013-08-24

功夫资讯网香港讯 近年来香港冒起一股极端本土主义思潮,有民意调查在调查问卷中,坚持把「香港人」和「中国人」分开,有本土主义者排拒内地,不喜欢内地的十三亿同胞,称之为「强国人」或「蝗虫」。极端「本土主义」主张香港与内地隔绝、主张去中国化、主张香港文化不要与内地文化交流。香港本土主义离开内地母体,失去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已变成赤裸裸的政治操作,例如极端本土主义思潮已渗入「占领中环」的政治运动。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融合,香港若搞极端的本土主义,将走进「死胡同」,失去经济发展的动力。香港冒起的极端本土主义思潮,不仅在政治上颇有危害性,在经济上窒碍香港发展动力,而且也会阉割香港文化的生命力。

香港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无须多言,而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也是无法抹杀的事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曾经云集过中国内地最优秀的文化人士,郭沫若、茅盾、柳亚子、夏衍、翦伯赞、冯乃超、胡绳、邵荃麟、侯外庐、聂绀弩、吴祖光等等,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群贤毕至,人文荟萃,盛极一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也在香港开出学术之花。香港也产生过一代岭南派画师大家,如高剑父等。

世界上所有的国际大都会,都是文化名城。诸如纽约、伦敦、巴黎、罗马、北京等大城市,其独特而浓郁的文化积淀、文化设施、文化风气和文化活动等,不仅塑造了它们泱泱大度的文明风貌,而且吸引和聚集了高质素的各类人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香港要跻身国际大都会的行列,只顾发展经济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文化与经济两翼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目标。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应当有自己的文化定位和发展方向,香港要再造曾经饮誉亚洲的文化艺术,就必须重视文化交流,避免极端本土主义的文化隔绝论令香港文化陷入封闭境地。过分强调一成不变地保存香港本土的固有文化,结果会演变为危险的「文化孤立主义」,或称「文化部落主义」。

但今天香港低劣文化过于泛滥,高雅文化明显不足。现在不少学生宁看漫画也不读用文字写成的书,美术和戏剧中「性」就是享受、黑社会就是英雄,流行音乐中噪音最受欢迎,新闻媒体中对负面全力追捧才能赚钱,这就严重阻碍了香港文化的进步和成长。

提升香港文化,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应重视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文化产业合作。内地缺乏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香港则拥有这方面优秀的创作人才,两者正好互相配合。香港的电视剧、电影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剧本生产线,当中不乏根底深厚的编剧人才,香港与内地新一代创作人交流切磋,可培养一批既了解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创作人。

香港有条件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但必须先注入更多的文化思维,要赚钱,就要搞创意;要有创意,来源就在文化里。香港与内地加强文化学术交流,将学术成果转化成商品。香港的大学可举办有关影视、广告、动漫的比赛,邀请内地创意者参与,企业可从中物色投资机会,将创意与投资者连接起来。总括而言,香港文化需要在交流中丰盈生命,而非在极端本土主义的束缚下窒碍自己的发展生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