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武术与自卫防身 (二)

武林动态 2012-10-19

传统武术与自卫防身 (二) -- 防守与反击

功夫资讯网讯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文可载道,武可会友。任何一门来自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的学科,大都遵循两种研究方式,归纳与演绎。武术也不外如是。对于武术这样一个因人而异的实践学科,其共性非常少的,真正能算得上与武术相关的理论并不多,而且也很难完全理解。

对于前一篇中提及的都要从力量、速度、耐力、反应和协调性五个方面,人体的生理上是存在一定的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互补和借位,但不能完全替代。从技击的角度上来说,就是如何在并存的情况下最大化这五个方面,而且针对不同的对手,如何进行取舍和分布。

基于传统武术而衍生出的简易防身自卫课程,就是为了能让练习者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以上五点,并掌握一些易用易学的手法而开设的。与传统武术中一些巧妙设计的手法、沾上就是四五下的打法不同,防身自卫课程是针对若干种较容易出现的情形进行单独训练,其目的是在短期之内让学者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武术相比,自卫课程由于课时的原因,往往缺乏足够的基本功及其他的必要训练,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提高办法。

在这一篇中,我们要讨论的是当自己受到攻击时,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护,以及如何反击的一些方法。

在绝大多数街头打斗中,对方一旦开始攻击,往往是带有明显的伤害意图的。尤其是在对方身材高大或人多势众等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很少会采用试探性的攻击。恰巧对于这种力量大但是速度慢的攻击,是最容易防守的。首先,对方敢于冒然展开攻击,说明他对于自己一方的实力非常自信,并没有将我方放在眼里,认为一下就可以将我击倒。这时如果我方采取积极防御或防守反击,一定会给他造成错愕,心理转换和调节比谨慎试探需要更多的反应时间,对于我方反击是非常好的时机。其次,曲线形的攻击弧线很容易被躲闪。由于动作幅度大,我们通常将这种动作戏称为“抡圆了打”。对方出手先判的时机很充足,我方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应。也就是说,除了看起来气势霸道之外,对于一个经过防身自卫训练而且有准备的人而言,这种进攻是很难有效命中的。最后,对方用力过猛造成的失衡也给让我们反击形成了机会。势大力猛,自身通常会向前倾斜,或伴之于偏左或偏右,目的是靠打中目标形成的反作用力来保持平衡。如果我方采用的防守方式是顺其势而不是顶,在对方无所倚靠的情况下,闪身斜进,那他想不趔趄都难。

这种攻击,其错误之处在于将重手当作开手来用。在没有将对方逼到或诱到一个完全不能防御的情况下,出重手危险性很大。据个例子,即使你力量大到一拳能打死一头牛,你也未必能一拳打死一只猫,因为猫会避闪,远比牛灵活地多。人也一样,即使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遇到恐惧也会闭眼,这也是一种避闪的方式。通过训练,一旦你能调动自己的步子,释放你的双手,你是完全可以应付某些突发事件的。

对于开手,传统武术中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例如叫手、引手、开门等等。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课题,各家各派都有独特的方法,在此不做讨论。对于防身自卫,我们更多的是注重防守反击,而不是主动进攻。所谓的防守反击,是指在对方没有抱着架子而门户敞开的情况下进行的攻击。这时对方通常戒心稍去而脑中对下一秒没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是我们出手的好时机。在分析了对方来势之后,我们讨论一下防守的方式。一般对于上盘攻击的防守,通常的方法是上架下压里拨外封;对于中盘的攻击,通常的方法是侧身让位;对于下盘的攻击,通常的方法是提膝里扣外顶、抬腿跳开或贴身。在积极防守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一定要拨开对方对于我中线的攻击。人体分阴阳面,就躯干而言,胸腹为阴背为阳,而大部分致命点位于从头部到腹部一面的中线上。中线同时又是左右闪避的轴线,如果被人拿住或控制,我方将落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还有一个原因是,封拨中线很容易,动作快,距离短,是避开重击的首要方式。

第二,防守也要主动出击。这里的主动出击是指在结合了对方眼神、肩膀、腰胯等部位的预判之后采取的防中带攻的方式。最好的防守隐藏在进攻中。主动防守又可大致分为迎击还是偏带两种。迎击是朝着来袭用斜切或打错位的方式贴上去,偏带则是侧让之后的顺带,更要求身法的变化。不管是哪种方式,都不能等到对方拳头快上脸的时候再作反应。兵法曰:渡河未济,击其中流。如果对方是以拳脚攻击,在远距离情况下,以拍格为主;在距离稍近的情况下,可采用顶切对方臂腿内侧为方法。但切忌硬冲硬撞,杀敌一万,自伤八千。在我方本来就是身体弱势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蛮抗。同时,出击要有力。所谓的“四两拨千斤”之说,只不过是文人描述武术的一种夸张,没有八百斤,想要打偏一千斤,无疑于痴人说梦。

第三,要移动身体,不要留守原地。这与前两点其实说的相同,但要时刻保持自己以防御态势正对对方。就好比推磨,对方是拉磨的驴,而你就是磨盘,他面向的永远是切线,而你面向的永远是他的身体。

成功的防守是反击的基础,只有将防守做到位,反击才能更大胆直接、快速有效。对于反击,我们也有几点建议。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于振身,自幼好武,在国内时是上海精武总会会员,曾习练潭腿与八极拳。赴美留学后,又跟随恩师王仁刚先生苦练钻研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与大成拳。王师从学于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第四代嫡传郝维志先生,和大成拳第二代中兴之主王选杰先生。笔者谆师嘱,目前负责武馆对外自卫防身的课程与推广,自09年开始向社区提供免费的自卫防身课程,已举办过若干期。笔者平时喜欢切磋,拳械皆可,欢迎年青武友前来交流指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