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少儿武术传承形意文化

武林动态 2010-08-16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武术爱好者,我于1987年在启蒙老师许繁曾先生的传授下学习形意拳、八卦掌,1994年开始一直潜心于宋式形意拳的练习与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武龄,1998年被聘任为小学武术指导教师以来,已有十余年武术教育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将形意拳之武学融合到少儿的练习当中,让广大青少年喜欢这一拳种,结合本人的一些经验与心得,现撰文与大家一同探讨交流。

一、武术要从娃娃抓起 在国人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当前,社会也更关注少年儿童身体的健康与提高。尽管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很多“小胖子”、 “小豆芽”的出现便是一个警告。作为一名武术指导老师,要借助校园这一平台,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提高青少年体质,培养青少年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意志。中华武术若想发扬光大,必须后继有人,需要青少年一代更加热情参与,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传承。

二、青少年该怎样练习形意拳 经常有人质疑:形意拳是否适合少儿练习?本人自1998年以来所教授的学生年龄均在6~17岁之间,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练习,一直坚持到中学,乃至于大学,而且成绩非常优异。在训练方法上做到适当、适度,有异于成人的训练方式,让孩子们接受形意拳、喜欢形意拳、深爱形意拳,少儿完全可以练好形意拳的。 少儿的骨骼没有发展完善,少儿的肌肉柔软,肌纤维细,肌力差,易疲劳,所以要根据少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桩功练习时,就应该数量少一些,时间短些,姿势稍高一些,次数可以多一些,这些方法有利于恢复体力,不会造成过度的疲劳,也有人担心少儿站三体式桩功会影响身高,实则不然,适当的数量和强度的训练,能使肌纤维变粗,增强其力量,提高下肢的稳固性,且能刺激骨骼,增强代谢,促进生长。 完成每一个武术动作都需要具备较好的柔韧性,舒展大方的动作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少儿时期正是发展柔韧性的最佳阶段,比如形意拳里面的燕形、龙形、鸡形等有着较多的起伏、跳跃和灵活性比较强的动作技巧,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合理的训练手段,动静结合,循序渐进,逐步让孩子们掌握这些动作的节奏与特点,由于少儿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多示范,先从分解动作人手,然后组合完整,让学生便于模仿其行,语言强调形象化,把形意拳的演练技巧与动作要领有机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们对武术的兴趣。

三、普及形意拳的内涵与精神 在教授学生形意拳动作的同时,要时常灌输形意拳的用法、打法及其内在气势,比如虎形的威猛、猴形的灵巧、鹰形的捉拿之技、蛇形的拔草之精等,要通过简练、形象的语言讲清楚这些象形动作及其精神要领,讲清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主次分明,由浅人深,突出重点,要使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让孩子们去理解、去模仿,在演练中要做到“动则有法、静则有势”,要有精神、有气势、不呆板,演练时要敏捷、潇洒,把内在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大的讲解效果。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防身自卫的意识。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之瑰宝,而形意拳是非常优秀的内家拳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意拳以其发力独特、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独特魅力,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青眯,要想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就要从少儿开始普及、发展,让形意拳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作为一名武术教师,还需认真地思考,不断地摸索,科学实践武术教学,以武育人,以武激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更新观念,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为弘扬和发展传统武术事业,尽自己绵薄之力!作者简介;李雨洁,女,原名李洁,祖籍河北邯郸,现为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二级裁判员、北京市武术院形意拳教练、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大兴区黄村第八小学传统武术培训基地教练。1987年跟随中国武术八段许繁曾先生练习程式八卦掌、形意拳;1995年跟随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秘书长张增记先生练习山西宋式形意拳;2000年跟随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八段刘学勃先生练习戳脚翻子拳。十多年来,曾多次得到山西武术名家宋光华、田进忠、王儒贵等前辈的指导和教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