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恩师张文广教授——继承遗志 传承中华武术

武术名家 2014-08-03

恩师张文广教授与世长辞了,永远离开了我们,虽然我亦过七旬,可在恩师面前仍是个小学生。老师走了,我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倾诉我对恩师的缅怀之情。

一、恩师将我领进最高体育学府

我自幼喜欢武术。1950年,家人带我从农村来到北京,得到上学的机会,同时也在“北京四民武术社”业余学武术。1953年至1958年,我多次参加北京市和全国的武术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当时,我年轻,对来自中央体育学院的张文广总裁,很是敬慕,可从不敢接触。上初中时,一天,体育老师送给我一张票,在北京的一个大礼堂里,观看中央体育学院武术表演。我一生不能忘怀的是张老师表演了一套锁口枪,那精湛的技艺我无法描述,在我一生中,第一次享受到了武术的美。这次演出使我对中央体育学院、对张文广老师更加敬慕,我暗下决心,中学毕业后要到中央体育学院去,能直接得到张老师的栽培,做一名文武双全的新型武术人材。1958年高中即将毕业,填报考大学志愿表时,第一个志愿写的就是中央体育学院,因为这一年正好学院设立了武术系。我记得,夏季的一天,闷热,我独自徒步到中央体育学院,很天真地找到了张文广老师,向他报名,张老师很忙,正在开会,从办公室走出来,亲自带我到招生处,接洽报考事宜。

高考开始了,我正准备参加大学通考,突然有一天,中学教务处的一个人,给我送来一份中央体育学院录取通知书——我已被免试录取了。我喜出望外,一时高兴得不知所措,见人就说,“这可好了,我可以跟张文广老师学武术了。”回顾这漫长的人生,我今天之所以成为一名武术教授,在国内外也颇有些名气,那是张文广老师将我一个业余爱好武术的孩子,领进了中国最高体育学府——北京体育大学,并且直接指教而成的。师恩,我在校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至今未能忘怀;我只能终身勤奋于武术事业,以感恩师之情谊。张文广老师是我终身武术事业的领路人。

二、张老师是我终身学习的典范

张文广老师撰写的《我的武术生涯》一书,我通读了一遍,有的章节看了不只一遍,将书搁在枕旁、爱不释手。品读了先生以武敬业的事迹,真是激动心弦,催人泪下,更崇敬我的老师了,我们为有这样的好老师感到骄傲、自豪。这本书是一部武术发展史的写照、缩影,是一部培育武术人才的经典生动的教科书。

在书中,先生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习武者,会练几套拳术,会耍两下刀、枪、棍 、剑,恐怕也不算件难事。但要真正理解武术的真谛、内涵,体现出武术的神韵、风采,兼具高尚的武德,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又说:”习武者武德武艺应是和谐统一,为武为人就应具备精湛的武技,体现出一种正气、正道与正识。“这是前辈对后代提出的期望和要求,激励着武林新秀茁壮成长。

敬读了《我的武术生涯》一书,加上几十年来,始终追随老师身边,先生的武技、武德,授业育人,对我薰陶、感化太深了。在我接任先生工作期间,虽然尽力按老师的典范去做,但总觉得相差甚远,永远也学不完。根据我的实践体会,主要向张老师学习有以下几点。

(一)业精于勤,构建了现代武术技术风貌

老师常说:”练武练武,武术不练不行,书不读不行。拳打千遍,神理自现。张老师从武一生,身体力行,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全面精湛的武艺形成了划时代的技术风格。

(二)毫无宗派门户之见,具有驾驭中华武术发展的才略

宗派门户之争,是传统民间武术的致命弱点。拳派众多,各立门户,自称正宗,明争暗斗,各不服气,造成武林界不团结,影响着武术的健康发展。张老师坚决执行国家对武术制定的方针政策,兼收并蓄,百花齐放。他宽容大度,虚怀若谷,以武术大家的气度,发展武术事业。他反对宗派,广泛地团结武术界,使中华武术得以正规发展。

他是国家国际武术总裁,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有关武术的各项规定和措施,公正、准确、严肃、认真地评选、造就出众多的武术新秀,培植了特点各异的优秀拳种和器械。张老师特别尊重他人和各流派拳种,从不背后议论他人也从不妄评什么拳种和门派,通过武术运动实践,发挥各自特长,为武术事业作贡献。

他是中国武术学术、职称评委会主持者,老评委,秉公办事,那神圣的一票,总是投给应该投的申报者。武术界赞誉张老师“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品格

老师对他的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没有在教学训练课上训斥过学生,更没挖苦过人。在教学训练课上,一旦我们掌握了一个技术要领,或做出一个正确动作来,老师总是说:“好”!不错,就这样做!并挥动着手,给我们加油、助兴,让我们一遍一遍做练习,兴致一高就不感到累。当我们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就亲自做示范,那漂亮的姿势和神态真引人入胜,学生们从不走神。再加之老师讲技法,我们一下就明白了,很快学会了动作技法;同时尽力模仿先生的身形风度,上张老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在武术教研室多次说过:“我们北体大的武术老师和学生,都应该会练四路查拳,因为它是张老师来校第一个教的传统名拳,代表了先生的绝妙技术风格,四路查拳可以做为校拳。”

张文广老师以“传、帮、带”的多种模式培养人材。上课、业余辅导,几十年如一日的带早操,传授技艺,提高青年教师的技术业务能力。先生外出利用社会工作,当裁判,讲学、表演、实习等,带着教师、学生,将其推向第一线实地锻炼,亲自指导。利用社会工作之际,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掌握的很多传统拳械,都是参加武术比赛时,通过张老师的介绍向其他前辈学会的。我校举行全国性武术活动,老师就不失时机地将擅长技艺的人请进来,给师生讲课、传技。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师资力量雄厚,技术全面,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与我校第一代武术元老张文广老师留下的传、帮、带育人法宝,是分不开的。

(四)谦虚、谨慎、不以名家、功绩自居的高尚品德

张老师编写很多专著,从拳技到拳理,从套路到散打,从防身到健身,从竞赛规则到裁判法,从普及国内到走向世界,都有广泛涉猪;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但先生从不以此自矜。

老师培养出了那么多栋梁之材,不少是著名教授,研究员,专家学者,国家级教练,国际级裁判,高段位者以及校长、院长,高级官员,可以说“人材济济”,培养出了一群金凤凰。

老师又获得了那么多荣誉:两种著作获“国家级一等奖”“首都民族团结奖”“北京体育工作30年奖”,国家体委颁发的“中国体育开拓者奖”,中国国际武术节组委会授予“武术贡献奖”,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为“当代中国武术十大名教授”,荣获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国务院颁发“体育事业中有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武术专家委员。

张老师对获得这么多的荣誉和奖项以及对武术事业的巨大贡献功绩,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从来没炫耀过,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那些奖励都是对自己的鞭策,荣誉归功大家。“

(五)为武术事业鞠躬尽粹,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

张老师在体育教育战线勤奋工作近60年,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从教生活在北京体育大学(前为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学院)。他是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科创始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武术教育事业,为武术事业奋斗一生而无怨无悔,付出自己的一切而不图回报,桃李满天下而“两袖清风”。作为我辈,作为今天从事武术工作的仁人志士,更要不负先辈重托,齐心奋近,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造福于人类。

(六)“爱我中华、爱我武术”的爱国情怀

张老师一生习武,接受着尚武精神的陶冶,不管经历何种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都未曾离开过武术。青年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践踏祖国大地,中华民族处在国破家亡水深火热之中,张老师在国术馆创编《大刀进行曲》武术套路,表演宣传抗日,振奋民族精神。并在那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转战敌后进行武术教学,培养爱国青年学生。

我1958年进校,学了张老师教的《满江红》拳术套路,一练就想起了“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爱国精神感染力非常强⋯⋯

恩师与世长辞了,我们永远怀念您,继承您的遗志,传承中华武术,为人类造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