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瑜伽最后金佛是什么佛(功夫瑜伽里的金佛是真的吗)

功夫资料 2022-11-03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瑜伽在佛教出现后共有三个部分:身瑜伽、音声瑜伽、心瑜伽。身瑜伽就是今天在印度及全世球都比较流行的静坐和肢体柔韧性锻炼;音声瑜伽被藏传佛教吸收后变成了今天的念咒及金刚诵;而心瑜伽则是佛教的禅修观想法门。印度目前只保留了身瑜伽,其它二种已失传,而中国是唯一存有三种瑜伽的国家。

瑜伽释义

伽,读音分两种,当它用于身瑜伽时读“jiā”,而在音声瑜伽和心瑜伽中读“qié”与茄子的茄同音。如在《瑜伽师地论》中就只能读“茄”,读成“加”的都是不懂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

“伽”是梵文的音译字,翻译过来叫相应。顾名思义就是两种东西合拍或一体性。身瑜伽只专注于身体感受或静坐,包括三脉七轮,没有与物质身体之外的东西相应。因此读“加”没什么问题。但是心瑜伽则不同,身体与心必须相应,否则就不能称禅修。因此称“茄”。

相应在生活中很普遍,只是很少有人留意罢了。举个栗子!相信大家都有开车或骑车经验,驾驶技术不好的人,一般都是人车分离;而人车一体时则表现出很高的技术,这就叫人车相应。

“相应”一定是有心意识的参与。否则不可能在某个领域成为翘楚。在身瑜伽静坐过程中,也只是打通气脉让人无念,不会有心意识的活动。因此从瑜伽的原始含义来说,它与中国武功差不多,都是在身体上做功夫。

心瑜伽由来

在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之前,婆罗门教(今印度教)瑜伽修行方式与今天中国道教大同小异,都是静坐以忘身。这种修行法就是四禅八定。禅定功夫越深,那么转生色界与无色界天的层级也越高。

例如,若修到初禅时,此禅定的境界所对应的是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转生时必生其中之一层天。为何每禅会对应三层天?

举个栗子!同样都是一年级学生,但他们之间也有差、普通和优秀之别。因此四禅八定的每禅都分三品,因每禅有高低之分。

单纯静坐并不能断烦恼,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八十八见惑与八十一思惑,静坐不能证沙门四果,仅是暂时伏住或忘记,这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一样道理。

因此当释迦牟尼修完四禅八定后,认为即使做了天神也不是生命的究竟,生死轮回仍然存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因此知非即舍,重新寻找解脱之道。

当他向大师们学完所有婆罗门教知识后,已经没有人可以教他了。他便独自跑到雪山去打坐苦行了六年。但发现无益苦行也不是道,再次知非即舍。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那他是用什么办法做到的呢?这就是佛教的观想法门。

佛教止观禅修

所谓观想是指:作意、触、受、想、思,又叫五遍行,它不是用眼睛“看”,而是大脑或内心意识的活动。这就是心瑜伽!不同观想产生的效果不同,但他们都必须有个相同前提条件:止!就是让念头先停下来,否则观想便不会呈现。

目前中国大小乘禅修多采用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进行修止——同时也是修观想的一种法门。当采用身瑜伽将各种心念活动停止时,就是佛教与外道不同之处的开始——心瑜伽修观想。修观法门非常多。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重着介绍其中最主要的几种,专门对治贪嗔痴。

若想生欲界六层天则无须修任何禅定。欲界天神与人类同样有贪嗔痴慢疑,只是福报比我们大而已,只需积德行善便可成就。无论修善到欲界,还是修定到色界或无色界,都是世间法而非出世间法。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或方法最大的区别。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楞严经》(唐 般剌密谛译)

《瑜伽师地论》(唐 玄奘法师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