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剑法十三势(武当剑法十三势套路)

功夫资料 2022-10-10

武当山和武当派

起源号称“八百里武当”的武当派武术,为中华武林重大流派,源远流长,声名煊赫。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均县南境,属秦岭山脉:七十二峰险峻,三十六岩峭拔,二十四涧迥异,九泉迷人,三潭扬波,可谓天工佳景,美不胜收。

史考,武当山始建于大唐贞观年间,宋元之后增其规模。明朝永乐十一年,成祖旨派工部官员,统挟民工三十余万,历时十载,耗银百万,专门营造起三十三个工程浩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一百六十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八宫、二寿、三十六庵、七十二庙、十二亭台和三十九道桥梁。在绵延一百四十余里的建筑线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一宫的磅礴气势和壮观景象。

山以武显,武附山名。武当派问世,朔源可至四百年前之内家拳。

据《大岳太和山志》所载:“宋末有丹士张三丰曾隐居是间,研磨太极阴阳之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其长寿之源,颇有所得。”

《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之称:“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生于搏人……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生于御敌。”

传说,张三丰受宋帝徽宗召见,途中受阻,“夜梦玄帝授之拳法”,次日便身怀神勇杀敌百人,绝技遂此传名于世。而得其真传者为明代张松溪,张练功不辍,至嘉靖时成高手,后有传人。于是,内家拳成为武当派代表。后人甚至流传,说抗倭少林武僧曾去鄞县慕名与张松溪比武,“松溪袖手坐,一僧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殒空,坠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此说无实可考,聊以一瞥。

清初王征南精于此技,传于黄百家,黄成书《内家拳法》传世。

因黄并未授徒,致使武当拳法濒于失传,数百年来后人只从其遗著中探求内家拳法。内家虽县花一现,但相继萌生太极,其拳理相似,主张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击快,以短胜长,不重外表筋骨皮,唯重内体精气神,以意运气,以气运身。

一九二九年秋,二十三岁的金子弢经河南登丰少林寺赴武当山,在紫霄宫外的月色中见龙门十六代道长李合林练“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几经刻意求教,七个月后才获真传,此即独具特色之武当拳术。

李合林述:此拳系龙门八代宗师张守性于明代弘治年间,根据张三丰的“太极二十三式”创编而成,仅在武当道友中内传,但招式已与内家拳迥然有别。

迄今,武当派为张三丰所创,确为一个武史悬案。据查,武当实有两个名为张三丰的道人,一是南北朝刘宋时张三丰,外号朴阳子;一为元时善阴手的张三丰。

《道统源流志》载:张三丰其人名君宝,字玄玄,元季,辽东懿州人,好道善剑。此虽不足取证张三丰为武当派始祖,但他善剑,标明远在元末明初的武当道士中即流传武术。

武当剑法确实独树一帜、其操法有单练、对练两种形式,包括天地人的三盘姿势动作,讲究太极腰、八卦步,共分三乘九派。宋代以前,武当剑传习极为保守,自宋起才得问世,厥后名家辈出。

武当剑法内容丰富,以抽、带、提、格、击、刺、占、崩、搅、洗、压、劈、截十三势为主,“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见剑,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中化 亚心)

1,武当山道长演示武当拳

2,秘传武当太极内家拳法(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