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读书需下笨功夫阅读(读书功夫不在速度,虽然一个人通过不断阅读)

功夫资料 2022-09-28

导语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丰。后人写他的专著也很多。如,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唐浩明的《曾国藩》(虚构文学作品),冯唐的《成事》,等等。

冯唐在《成事》一书中评论:曾国藩是“成事学”的千古第一人,“有理论、有实践”,“有才、有学、有识”,“有成、有败”。

阅读《曾国藩传》可以发现,曾国藩的成事,多以失败和挫折作为铺垫;曾国藩到达很高的人生高度,但他的起点极低。他用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何一步一步蜕变为一代名人。

1. 肯下笨功夫,

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进步

《曾国藩传》一书序言中提到:他智商平常,考秀才考了七次;体质较差,患上多种重病;出身一般,祖上几十代人都是平民。

起点如此之低,如何取得非凡成就?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肯下笨功夫,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地进步。

当第六次考秀才失败后,曾国藩就认定“自己太笨”。于是,以“用功如掘井,老守一井,埋头深挖”的倔劲,终于考中秀才。

聪明人善于走捷径,笨人全靠笨功夫。曾国藩的成事,靠的就是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进步。

后来他肩挑重任,在处理事务中,依然恪守这一准则,并奉行一生。

2. 真正成事的人,戒骄,戒惰

1833年,曾国藩第七次考秀才终于“上岸”。此后,他在考场上不断突破,于28岁考中进士、30岁开始在翰林院任职。

此时的曾国藩可谓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人骄傲自满时,惰性也随之而来。盛名之下,曾国藩也不免会有些“飘”。

《曾国藩日记》里写道,他在翰林院开始工作的一个多月里,除了写几封信和一篇文章外,每天就是串门、聊天、饮酒、下棋。

好在祖父曾玉屏看人很准,在曾国藩离家进京时,叮嘱说:你是有才能的,做官前途无量;不过,要是改掉骄傲的毛病,就更好了。

这句叮嘱,加之曾国藩在翰林院见到很多有见识、有风度的人物,让他下定决心,重新踏上完善自我、不断进步的道路。

3. 做事求回报,肯定要失望

除了“尚拙”,曾国藩的个人魅力还在于:做事不求回报。

于私,他为人仗义,乐于助人。友人刘传莹病逝,曾国藩搜集其遗文,为他出版了遗著;同乡举人邹兴愚会试没考过,在北京病逝,曾国藩为他料理了后事。

于公,他立下“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做事情抢在前、争利益躲在后。清廉的作风,加上清代的低薪制度,让他不仅欠了不少债,甚至一度连回家的路费也掏不起。

尽管如此,他却未因生活窘迫而对现实失望。《曾国藩日记》里提到“天下事一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望之时。”做事不求回报,才不会失望。

4. 成事者大忌:

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塌糊涂

这个观点,曾国藩的原话是“凡言兼众长者,必其一无所长者也”,出自《曾文正公嘉言钞·家训》。原话大意为:凡是说自己什么都行的人,其实一无所长。

30岁左右时,曾国藩也有夸夸其谈、不懂装懂的缺点。

他在日记里提到一件小事:一个朋友来访,给他看刚写的诗作,曾国藩本来觉得这诗不好,却言不由衷地夸起来,还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表达自己的高明见解。

他在日记中,反省自己的行为,下决心改掉缺点。

此后,无论是担任礼部侍郎,还是回湖南打造湘军,他都非常讲究务实,用行动说话,杜绝浮夸的习气。

【来源:七一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