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国 : 关于习武

武术流派 2017-07-04

功夫资讯网讯 最近面临暑假,各个武馆的招生广告可谓是铺天盖地,在朋友圈也是狂轰日夜,远远超过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行规,翻阅看来,基本上都是对于少儿的,大大小小的武馆都是把目标瞄向了少儿,而官方亦是大力推进“武术进校园”,一时间似乎只有中小学的学生才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可以学武术。

招生广告大多都是强调武术对于青少年的体质和人格的培养,都是在重复“少年强则国家强”的口号,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振奋人心,但少有甚至没有一家武馆在宣传广告中亮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还有如何通过武术的技术训练和礼仪规范来完成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也就是说如何发挥“武化”教育对人的熏陶和历练,而“武化”的重要元素即是技术,包括徒手和兵器的演练与实战,这才是武术的本质,也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地方。

我曾经给古城多家武馆的馆长说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私人武馆和个性化的武馆会如雨后春笋,而当年遍布全国的1万多家武校已经所剩不多,80年代的“武术热”渐渐趋于降温或者说平和,人们对于武术的认知更加理性和成熟,也开始在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接触到了许多域外武技,而曾经神秘的传统武术也被逐渐“去魅”,近来也时有有损于传统武术的事件发生。

虽然如此,私人武馆依然在每一个城市有着固定的拥趸和学员,有不少武馆的学员都是成人,他们下班后或者周末聚集在拳馆习练传统拳种,他们不太理会社会上关于传统武术的一些争论,固执地沉浸在他们的武术情结之中,也以中国传统的师徒制的形式在传承着他们崇拜和酷爱的传统武术,从这一点而言,在传统武术处于濒危的时代,私人武馆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传播是有贡献的。

那么,该如何理解和表达武术以及习武的目的,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体现。

一、武术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而更多的是文化,这种文化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用身体和精神、意志还有人格去表达的一种“武文化”,我们可以从武者身上感受到一种“沉默的强大”,一种冷峻,一种成熟,一种庄严和缜密,更有一种强悍的自律与坚韧,这便是多年武术修炼而赋予武者的一种个性。

二、武术是一个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格斗体系,从技术的演练和格斗到拳理解读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风味,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这个庞大而精深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最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专业队和大学只能做到标准、统一,甚至是千篇一律,但私人武馆不同,完全可以如街头林立的菜馆,按照个性化的方式来警营和发展。

三、私人武馆是一个“武林”和“江湖”,进入其中,是一股浓郁的武林气息,而陈设的“十八般兵器”和悬挂的先贤照片更让人肃然起敬,细细阅读大师们的故事和拳种的渊源,便会沉浸在这个封闭而独立的“武林”之中,练着那传承了百年的拳学,久而久之得到了这个拳种的熏陶,也就有了墙上挂的那些大师的“范儿”了。

最后,回到主题,习武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为什么要习武?我以为,是为了通过掌握我们祖先和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格斗术,从而蓄养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是内外兼修和身心一统的,感悟我们的祖先对于格斗的智慧和阐释,通过常年的修炼,可以使得我们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胸怀坦荡,进退自如,文通武备,儒雅刚健,健步如飞,起落生风,拿起刀剑,我们则是一员可以冲锋陷阵的大将,气势如虹,勇者无敌。对于少年,则是在最好的年代练就强大的身心,感受那拳脚生风的强悍与刀光剑影的肃然与凌冽,从此个性中有了少年活泼和阳光灿烂之后的沉着,冷静,凛然,强悍和一种可以牛逼哄哄的“大将风度”。

为了这样的一种风度与魅力,谁还不喜欢和向往,但要做到一生的坚守却非易事,很多人最终还是放弃了。

所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希望诸多的武馆保持个性和风味,固守武林的风范,在一个蓬勃而强劲的时代,把祖先最好的东西奉献给我们的后人,唯此,不负使命,不负重托。

作者马文国:武术博士,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陕西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

马文国武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