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访昌沧先生

武术流派 2015-07-09

功夫资讯网讯 2015年7月8号,功夫资讯网记者一行,拜访了《中华武术》创刊人、主编,著名武术评论家,资深编审,中华武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昌沧老师,受到了昌老师的热情接待,并愉快的接受了功夫资讯网的采访。

初见昌沧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热情而儒雅的长者,平易而随和,睿智而幽默,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又不失趣味。虽已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妙语连珠。在近两个小时的交谈 中,昌沧老师滴水未进,毫无倦容,面对这样的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的热情和真诚,让人深受感动。

昌老接受功夫资讯网采访

跌宕人生路

昌老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坎坷。1924年11月,昌沧出生于湖北汉江边上一个并不富裕的书香门第。自14岁起,因日本军侵,武汉失守后流亡异乡,在江西吉安国立第十三中学高中毕业后,于 l946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法律系。历尽苦难,当时,日本已投降,上海俨然成了美国人的天下,美国大兵肆无忌惮满街窜,这激起了广大青年学生们的愤慨,昌沧在学校地下党组织的影响和 领导下,积极投身到“反内战、反饥饿”和“争民主、反迫害”的进步学生运动洪流中,“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反迫害”等进步学运之中,并秘密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及上海地下 保安队。l948年1月在上海参加地下革命工作,后来加入共青团。l949年夏,调中央团校第二期学习。l950年毕业后,调新华社团中央分社、《中国青年》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并进入中央文 学讲习所学习,在北京大学进修中国古典文学等。l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发送到了黑龙江的乌苏里江畔接受改造。此后的二十年里,昌沧先在农场被监督劳动,第一批摘帽后调《农垦报 》社任记者,又到“八一”农垦大学,旋调小学任教员,后又调工厂参加生产管理,期间又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三年,直到l979年才被彻底平反。几经周折才回到北京,后到人民体育出版社 工作。

筹创《中华武术》 获众武术名家支持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受中国武术协会及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派,昌沧参加筹创并主持《中华武术》杂志的出版工作。

昌老回忆到,1982年11月5日,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大礼堂举行。会议前夕,《中华武术》创刊号被送到了每位出席大会的代表手中。昌沧敏锐地觉察出,这是一次极好 地学习与熟悉武术的机会,经过与大会的协商,昌沧举行了就如何办好《中华武术》杂志的小型座谈会,邀请温敬铭、张文广、何福生、沙国政、蔡龙云、李天骥、马贤达、陈盛甫、习云太 和安天荣等武术行家献计献策。

座谈会开始,昌沧站起来严肃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尊敬的老师!”随即向大家深深地三鞠躬。“对武术来说,我是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可以说是个‘临时工’,如有行家来接办,我 就马上让贤。”话刚讲到这儿,就被温敬铭老师接了过去,他说:“就武术来说,我拥护你这门外汉来办!因外行处理问题比较客观,没有门户之见。即或出点毛病,大伙也会原谅,‘他不懂 !’或说‘他不了解情况’,不大会闹出大矛盾来。所以我认为你能办好《中华武术》。”

习云太老师接过话茬说:“我同意温老师刚才的意见,略作些补充。假如你是习练或研究某二拳种的,你在刊登本拳种及处理有关纠纷时,即或你处理的再正确,背后也难免有人议论,‘他 们是一个门派的,当然要偏袒一些,照顾一些嘛!’我想,这一点,在你今后的实践中,就会逐步体会到的。”

马贤达老师直点头。他说:“外行办这个刊物,的确比较超脱。武术有一百多个拳种,拳种内又有许多门派,其间可复杂了!你协调得好,突出了‘中华’,你认定‘天下武术是一家’,你就 红火;如协调得不好,突出了哪个拳种或‘门派’,你就是其他拳种或门派的‘大冤家、死对头’,你就得引火自焚了。我相信你们能够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相信《中华武术》将会 办成我们的良师益友!”

李天骥老师激动地说:“老昌,你大胆地闯吧!只要你们需要,我相信在座的或不在座的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都会是你们的后盾,都会支持、帮助你们的。有些同志将要返回各地,你们可以加 强通信联系;需要我的时候,可以随时联系。”

呼唤武术发展的科学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少林寺》的热播,武术热遍及大江南北。然而社会上对武术的认识不尽相同,旧社会把武术视为“下九流”的行业,当时也有这种残余的认识;还有人觉得武术 有暴力倾向,打打杀杀,难登大雅之堂;还有的领导竞说“武术有什么魅力,不就是拳打脚踢那两下”吗!

针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看法,昌沧深入民间进行采访,对武术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定位。连续采写了4篇文章,题为《魅力颂》。通过老百姓的切身体会,从多种角度来展现武术的魅力。

昌沧在河南采访后写到“中原习武者众,武寿星亦多,许多生活在战乱年代的武术老师,也都活到了80岁以上,用事实来说明武术的健身作用;在江西井冈山采访时,昌沧以生动的史实,讴 歌武术融人工农红军的军事训练中,极大地增强了与敌人拼搏的本领,展示了武术的技击作用;昌老说到,在《中华武术》举办的征文中,许多读者是那样的热爱武术,苦练武功,令我感动 得奋笔疾书,盛赞武术在中国百姓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而在武术热兴起的同时,各种武校应运而生。当时号称有“万所”,在校学生有十万人。毕业之后,他们或升人高校,或进入专业队,或从事保安,或担任影视演员等等。武术馆校已成为普 及、推广武术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成为社会培养有武术特长人材的摇篮。然而武术馆校的发展参差不一,良莠不齐,如何办好武校(馆),使学生真正成为“文武兼备、德艺双馨”的有用 之材,这个大课题摆在了昌老的面前。

为此,昌沧经常下武校(馆)进行采访和调查研究,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一个武校能否在社会上站住脚,受家长和学生们欢迎,不抓文化学习是不行的。我曾在山东调研,发现一条街上,一所 武校崛起,另一所武校倒闭,缘起一重文,一轻文。我就此深入调研,写出数篇专文,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刊发了《一所以文为主的武校》,反映强烈,以警示武校同行。当今时代, 科技发达,竞争日益激烈,只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是很难有大作为的。

在昌沧看来,“武术是富有精髓的哲理,与其他优秀传统或现代文化,有着血缘的内涵,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难以领略武术精髓,更难攀武术技理的高峰”。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昌沧写出了《我国武术馆校生存和发展要过“六关”》的专文,即“方向关——育人目标,两口关——生源和出路;安全关——人命攸关;文化关——以文为主;管理关——湾循科学;经营 关——以副养武”。以指导武术馆校逐步规范,越办越好。

随着武术热的降温,武术馆校的日子很不好过,不少都被迫停办了。昌沧向武术领导机构呼吁,大力扶持社会武术的发展,积极扶持步履维艰的武术馆校,组织一些调查研究,举办一些经验 交流会等,让武术馆校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其次,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坚持评选“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和“优秀武术辅导站”活动,提高民间武术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武术活动更普遍的 开展。

寄语功夫资讯网记者编辑的同行们

在谈话中,昌老也寄语功夫资讯网的记者编辑的同行们,努力工作,不怕吃苦,要处处留心,善于发现,做一个称职的好记者。做一名好记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昌老以自己的工作经历侃侃 而谈,做一名好记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不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都必须具备,你不需要有特别的专长,但是也不能有弱项,记者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人才、杂家。要多培养自 己的社交能力,努力接触各个行业的人士,具备广泛的人脉资源才能有更多的信息来源与渗透渠道。交往过程中对每一个人都应该真诚相待,以诚待人,不要有利用感,更不要成为社交狂。昌老勉励我们,在新闻采写工作中要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要说的事讲明白,不要盲目用夸张的修辞来充实文章,不要舍本逐末,不知所云。写自己的东西。符合 自己的,才是最合适的也是最好的。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逐渐养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之后,昌沧先生还总结了编辑记者行业要求的八字箴言,即:“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对记者编辑这一行业的基本要求。最后昌老还将自己总结的如何办好期刊,如何做好的编辑,如何采访等文章拿出来与记者们分享,交流。功夫资讯网新闻负责人借机邀请昌老前去为记者们授业传道,昌老也欣然允诺,只是谦虚地表示:“只能说和同行们一起交流分享”。

昌老总结的《如何办好期刊》《当记者的体验》《学习是关键》等文章

老骥伏枥

已是耄耋之年的昌老,为了武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仍在不遗余力地奔走、疾呼,非常关心武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凡是了解昌沧的人都知道,武术能否进人中小学校,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一有机会他便大声疾呼。在《听李铁映谈话有感》一文中,他写到:“我深感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必须更加深入广泛地把武术运动开展起来,这中间的重要环节是要让武术走进 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他还说:“作为一个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武术已纳入全国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程,并写进了教学大纲。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还有待很好地落实。”后来 他在《挟泰山以超北海乎?》等文章中,又多次呼吁武术应实实在在地进入各级学校,并指出,这“是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落实的一个重要体现”。

为了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他还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并就武术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训、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每次采访青少年武术比赛,他都要借题发挥,呼吁人 们重视武术进入学校的问题。比如在《喜看共青团抓武术活动》一文中,他写到:“青少年行思敏捷,最少保守,精力最旺盛,又富有求索精神,因此,我认为,只有青少年才是武术事业最 好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在谈话中,昌老一再强调,武术不失为我国的一种“国宝”,应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提倡。其普及和发展,也不能仅囿于“体育项目”内,应重新定位。让我炎黄子孙都能很好地得以继承和 弘扬,应堂而皇之地走进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且应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一样受到重视,纳入教学大纲,列入教学计划,排课施教。如果这样,我相信若 干年后,我国人民肯定懂武会武术,不仅平民百姓会武术,从士兵到将军,以至国家总理和国家主席,也都会武术。正是“喝了黄河长江水,都会两下拳脚加腿。”也像外国人理解的那样, “中国人,功夫!功夫!”的。我想那该有多好啊。

昌老虽已90岁高龄,仍坚持写作、编辑和书法等工作;常外出参加社会活动,且热心公益事业,身体健壮,仍以骑自行车代步。人见人羡,人见人劝。自奉16字箴言:“身体要动,脑子要用 ,粗茶淡饭,遇事坦然。”

采访结束,临别之际,昌老亲自将记者及工作人员们从三楼一直送至小区门口,虽然记者再三苦劝,但昌老依旧坚持的说:“这是规矩”,感动现场的工作人员们差点掉了眼泪,昌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剑胆琴心,古道热肠的侠义书生,也祝愿昌老如橼之笔再著不朽文章!健康、欢乐、心想事成!

备注:有关昌沧老师采访的更多内容,功夫资讯网正在持续整理中......

2013年1月9日武术三十年颁奖盛典 昌老荣获终身成就奖

昌老书法(资料图)

昌老走三江文集

昌老《余生迹》文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