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功夫网专访青年画家——武文博老师

武术流派 2014-12-20

访谈主题

现代化背景下的艺术家与创作

时间:2014-12-19

地点:北京

简介: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了几乎所有行业,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艺术家及其创作的现状又处于怎样一个状态和生存环境?在这个物欲横流,心浮气盛的时代,它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访谈背景:多彩的生活、自由的时间、优厚的收入、高等的地位,让画家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然而,在光鲜背后,职业画家也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烦恼:那些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被画廊签约的寥寥无几,大多还得依靠家庭的支持;还有些画家画了几十年的画,都没有卖掉几幅作品;而那些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则要天天忙于各种应酬。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方式,职业艺术家各自述说着不同的生存状态,那么究竟(潜心研究绘画)画家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它们又是如何在艺术创作和生存之间平衡的呢?我们就一系列的问题采访了始终奋斗在一线的青年画家——武文博先生。

武文博老师接受功夫资讯网专访

主持人:武老师您好,说起您的绘画道路,有两个人是不得不提的,第一位是您的恩师国家一级美术师、画家、教授刘存惠先生。你们师徒有着怎样的渊源,让您从师于您的恩师这么多年?

武文博:这个说起来有点故事,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因为生长在艺术世家,所以经常有画家到我们家来做客,而我就自己在一边默默的画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从无受任何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有一次我把自己的一幅精心创作的作品,拿给我的恩师刘存惠老师请他指点,刘老师看了,给予了肯定,于是我便有幸拜刘老师为师,成为刘老师的入室大弟子,刘老师人非常好,亦负责任,勤奋且善于思考,更加难得的是刘老师还是个善于交际的人,这点也比我强很多,我还有很多可以向老师学习的地方。

主持人:看来您也是属于天赋加兴趣,双重因素造就的画家,搞创作是一件比较感性的事情,您在学习绘画的初期,是不是也遇到过一些比较难的事情?您又是怎样克服并逐渐走向成功的?

武文博:画画是个天性的东西,我16岁开始学画画,刚开始,老师每天就让我调墨,调色,黑白灰,永远都是单调乏味的基本功练习。艺术学习和创作就是需要勤奋,如果你放弃,只能说你学习艺术的天性还不够,当然,毅力也是一方面,你坚持下来了,那么就可能走向成功,老师包括旁观者不会看你背后付出了多少,他们只看你有没有坚持学习下去的恒心,看你有没有取得成绩,取得了多少成绩,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主持人:说起来,量变到质变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这背后蕴含着多少艰辛,多少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我想只有像您这样坚持下来的艺术家,才能真正的体味到,说到另外一个对您绘画道路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著名的绘画大师,也是您的师爷齐白石老先生,齐白石老先生是一位受当代、古代画家影响而在继承古代绘画艺术基础上大胆创新的画家,您作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嫡传弟子,在这方面学到了什么?

武文博:艺术是相同的,有它的连贯性,每个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当然,我既是齐白石老先生的嫡传弟子,在创作的过程中,肯定带有传统齐派的特征,画画讲究虚跟实的强烈对比,工笔要工整细致,层层尽染,明澈入微,写意则是用豪放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所谓含蓄意境,似与非似,就是所谓的大势也,这个大势表现得当的话,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相生相融的效果,也是在传统绘画艺术上的一种创新或者尝试吧。

主持人:的确,欣赏您的作品,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有种如临其境的美感,对艺术创作者而言,观赏者的惬意享受,就是对艺术家最好的认可,在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事情是让你记忆犹新、至今难忘的?

武文博:从事艺术创作这么多年来,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一天拜师,老师给我的第一句教诲:“学画画,要先学会做人!”艺术创作,其实就是心灵的创作,激情的人才能创作出富有激情的作品,艺术是骗不了人的,所谓德艺双馨,如果一个艺术家连起码的人情世故都不懂,恐怕也不会在艺术创作上有多深的造诣,这就如同物质不富裕的人,可以做一个很富有的人,而腰缠万贯的人,未必就是最快乐的那个人。国画,首先要美,一个不具备心灵美的人,何谈造诣?艺术家的情感是通过作品来表达、传递的,所谓见画如见人,人如其画,画如其人,万物之本质源于根,亘古不变之世理,参透其中味,才能使艺术创作升华到入细通灵、出神入化的境界。

主持人:(当代艺术品市场不再以西方的审美趣味去评判当代艺术家)随着艺术品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越来越多的华人收藏家的收藏理念和审美趣味已不同以往,人们更多的关注,在向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靠拢,那您觉得如何才能更好的平衡艺术作品的市场标准和艺术价值呢?

武文博:现在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在利惹名牵的环境中,不乏迷失自我,混沌求生的,但是艺术的本真,以及人对于艺术的渴求与热爱,却恰恰在此时爆发出强烈的渴望,有的将之遗弃在现实生活的阴影里,有的则将之转化为艺术的灵魂,创作出了惊世之作,以此,为自己开拓了一条通往艺术更高领域的光明大道。我从艺到开办画廊已有多年,当年,在大钟寺约有一百来家画廊,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却非常之少,我想道理其实很简单,艺术品最大的价值在其内,透过作品体现出创作者的天赋、内涵、修为、以及品性等,对艺术品而言,这才是其留给历史最珍贵的价值和财富,若艺术创作者的作品需要旁观者甚至是外行的人,通过金钱的形式来作为衡量标准的话,那么,艺术的价值终将淹没在低俗的浊流中。

主持人:武老师,像您这样尊重艺术,坚持艺术创作并为之奋力拼搏的艺术家,令人十分的钦佩,那么您最擅长的是荷塘,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类美展并被海内外藏家收藏,那在您所有的作品当中,您最满意或者说您最钟爱的有哪些作品?

武文博:作品都是跟自己的性格相符的,我性格比较沉稳,不喜欢咬文嚼字,而且我比较怀旧,艺术创作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的作品墨色比较沉稳,用笔细腻,结构浑然一体,比如这幅“忆童年”,是在我回忆儿时生活时所作,还有这幅“农家小院”,也是一次偶得,曾在某频道举办的比赛中多次获奖,此画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幅憨厚、淳朴、天真的合家欢的和谐景象,鸭子的活泼可爱,农家质朴的感觉相互衬托,相互交融,相生相息,带给人清雅闲适、如梦如幻的仙境之感。

主持人:艺术家的创作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偶然,就是在韬光养晦之后的必然中的偶然,让您如数家珍的居然都是您偶得的,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磨砺出来的,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那是不是可以从侧面理解,您应该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而又很细腻的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的人?

武文博: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想要创作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不拿出百分百的热情深入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想要创作出水墨丹青、浑然天成的作品,并让收藏者喜爱的作品,是很难很难的,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能否让观赏者看出你的词情达,意达,能否让旁观者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间震撼他的灵魂,问问你自己,你做到了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祝贺你,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你已成为艺术灵魂的工程师,而不只是一个匠人而已。你说的不错,花鸟画较山水画甚者入微,且比人物画丰富,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琢磨,去雕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作画较之,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于此。

主持人:齐老曾题诗“搀扶南院摘青豆,相携西山看落霞”,描绘的就是他与爱徒娄师白的生活场景,您现在是北京市朝阳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名流瀚墨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身兼数职,您对于您未来的生活有过什么样的设想,或者说是愿望(我们也祝愿武老师的愿望能够成真)!

武文博:我目前的状态依旧每天凌晨2、3点起来,创作,磨练技法,每天反复着色、绘画,深入其中,持之以恒,无论画画,还是其它,哪怕在创作的范畴之外,天性都是最最重要的,天性挥之,秉性任之,用心作之,就一定能在创作的路上留名史册,艺术创作应该胸襟豁达,气度开阔,不可鼠目寸光,唯财是举,创作一方面要继承先辈的优良基因,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创新,继以特有的艺术语言,鲜明的个性特征,创作出具有划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创作出诠释生命篇章的艺术作品,盖是所有有志并奋斗在艺术创作前线的艺术家共同的愿望。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成功需经磨砺,洗礼之后,方见美轮美奂之人生。

采访后记

早闻刘存惠先生门下有一得力钟爱的大弟子,今天有幸在画廊采访到了武文博老师,并一睹其气度不凡的画家风范和惟妙惟肖的绘画风采。

淡雅、秀美、高贵是我对武老师作品的第一感受,经过交谈而知,亲和、健谈、谦逊则跟他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如此一位年轻有为,傲骨中又透着些许儒雅的艺术家,却丝毫未有距离之感,实属难得,着实让我此等资历颇浅的后生钦佩有加。也更加激起了我对其深入了解的兴趣和决心。

跟武老师聊天,谦逊柔和,观其画作,赏心悦目。细腻的情感,使得他作画从不凑合,画中尽是情趣天意,传递的都是“正能量”。真可谓“真善美”于一身。

武老师从师于著名画家刘存惠、成德玉、翟原良先生,得到三位老师的一致认可,点燃了他刻苦勤学、奋发进取的决心,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画到天亮,直至今日亦是如此。武老师的一段关于绘画心得的笔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记中写道:“别样花枝六月开,一池清韵送香来,接天碧叶随风舞, 仰面红颜凝露栽.玉骨污泥难点染,冰心浊世苦徘徊.群芳趋焰逐春水,唯有婵娟慰夏怀,欲滴娇艳美芙蓉 ,傲骨娉婷翠盖中. 浸水出泥身不染 ,凌波蘸露意相融. 红妆吐蕊迎蜓舞 ,粉彩含姿戏鲤腾. 风语涟漪抒雅韵 ,朦胧月下诉情浓”。从这诗意的笔记中,我窥探到了武老师零星的内心世界,内蕴而不张扬,染情而不羁狂,高贵兼具谦和,低调而不失儒雅,真真的如他所喜爱的荷花,朴实无华且具圣洁典雅。

凛冽的隆冬季,端详武老师所作的荷塘,你似乎瞥视到夏日的倒影,烈日当空,照的人汗流浃背,无精打采,但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荷花飘香的时日,微风乍起,荷池的表面泛起了一层层的涟漪,荷叶和荷花也轻轻的摇曳起来,好像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翩跹,淡淡馨香抚过脸颊,眼望处,满是盈盈的绿,点点的红,浓淡正相宜。多一分太浮,少一分则略沉,绿的舒爽,红的自如,好似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莲蓬不失时节的在水中招摇,那些隐藏在其中的莲子,正迫不及待的向外张望,荷,纤尘而不染,婀娜且清纯,它的出现,使原本单调的水面焕发出勃勃生机,那片荒芜、沉积,几乎被人遗忘的城市一角绽开了笑颜,它顶着烈日,展露芳容,把火热的季节装点成荫荫绿夏,为燥热的城市带来了一拔清凉,古往今来,荷的高洁品质被无数人颂扬,荷可谓宠辱不惊的典范,它可铺满整个湖面,给人以惊艳,任凭观瞻,亦可一枝独秀,装点一隅,安享寂寥。秋风中,卸下舞衣的一池残荷,丝毫没有被人遗忘的伤感,在滴答的雨声中,静听莲子倾诉。哪怕面对霜雪的侵袭,它又何曾颓废?它默默的与泥澡对峙,埋下了来年的新绿。花开花谢,周而复始。人的一生如荷一样,也经历着四季交替,在得与失之间不断向前。人们满怀希望走进了春天,有人顺利的步入夏季,艳丽的开放,迎来辉煌的成就,有人则一路踉踉跄跄,未能花繁叶茂,还有的人,尚未尽享春的温暖,却已枯萎而去,世事变化无常,苦乐相掺。如同莲子,虽然莹洁如珠,温润如玉,但莲心却也带着苦味,我们不能因为苦就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要在磨练中成长,像冬日里藏于淤泥中的荷一样,在黑暗中积蓄力量,升华心境,待春季到来之时,喷薄而出。“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如果你正步履匆匆,那么,停下你的脚步,聆听荷的私语。晴空里,看荷叶舒卷的韵致,雨幕中,观雨雾荷池的飘渺,夕阳下,嗅荷花溢远的清香。

武老师的三位恩师皆是画荷花的能者,对于荷花,他便潜心钻研,于是便有了《梦幻荷塘》,一幅盛景跃然纸上,烟雨雾蒙蒙,荷塘似在梦幻之中,忽有一翠鸟飞来,似误入藕荷深处,一片茫茫之中独见翠鸟清新明亮,此时忘记遵循渐进的说教,用纵逸的笔法,淡雅的色彩,描绘出荷花清雅高洁的品质,以写意的没骨手法绘花描叶,在色彩和构图上,都有连续的变化,笔阔气贯,偃仰有致。没有孤立突兀之笔,画面呈现出茫茫的荷塘中一只只精美鲜艳的生灵在歌唱,自有一气呵成之感,让人心生敬佩。此情此景,仿若隔世,如入仙境的精妙之感悄然通灵。创新是艰难的,对一个初学者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创新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装出来的,它一定是心灵的感悟,灵魂的共鸣,作品可以带有习气,艺术必须有修为,有灵气,作品讲究层次、纵深,艺术则是创作者的真情流露,它的真实性和纯粹性,是对意境最直观的表达,都说艺术家是疯子,我觉得只有“疯”了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将自己完全置入创作之中,被人质疑甚至嘲弄的同时,他们却获得了释放,解放了灵魂,造就了艺术,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对真善美最真实的表达 ,智慧、灵感、本真纷至沓来,真实虚幻的像小说,情感虚幻的又让人害怕,创作过程原本就是自我心灵真实情感的释放,艺术创作的精髓就在于自我真实中求得个性与创新,花开花落间,墨得一缕尘,这才是“为艺术而艺术”,你做到,便是成功!

武文博老师的 文博画廊

创作中

武文博老师学习生涯照片回顾

恩师刘存惠先生示范创作中

恩师刘存惠先生亲身示范画法技巧

与恩师为仰慕前来的书画爱好者签名

随恩师刘存惠先生外出采风

武文博部分作品赏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