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术电影掀起太极热

武术流派 2012-09-25

功夫资讯网香港讯 当大家都在等待周星驰的《太极》华纳版时,陈国富监制编剧、冯德伦执导的《太极》系列率先上映,而且他们一拍便是三部,头两部还连环公映。其实和太极有关的作品较早前已有徐娇主演的《大武当之天地密码》,编剧还是以《赤壁》成大名的香港金像编剧、导演、诗人陈汗(陈锦昌);来势汹汹的则有奇诺利瓦伊斯执导﹑莫文蔚参演的《太极侠》。

为甚么突然有此太极或武当热呢?尴尬的当然是:太极拳和武当派的关系,虽经金庸《倚天屠龙记》鼓动,几成流行文化常识,但历史真相却仍在雾中,有待检证澄清(如龙虎山张真人是否张三丰;太极拳可能到清代才创出等)。因此,与其说真的发生了太极热或功夫热(由截拳道到咏春到太极,甚至可轮番搬出),不如说是电影后技术年代已经降临。

九十年代开始的电影后现代文化,催生了各种拼凑、新旧交掺、历史重组、天马行空的创作和再创作。然而,由于技术所限,这些后现代作品大多着重文艺色彩,又或者以剧情、意念先行,看多了便会令观众产生儿戏之感。直至数码化的视听特技出现了突破,很多动作大场面,有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愈来愈令观众目不暇给,以至瞠目结舌,合成影像变得轻易,立体、超立体动感成了电影的中心。武术动作,逐渐成为这些技术实现时的可积极考虑的中国元素。

观众只需稍加留意,新的武术电影都含有大量的新纪元视觉元素,武侠科幻化、中世纪化、特技首出……这些才是王道,至于为甚么总是一窝蜂式,人拍咏春我又拍咏春,人拍太极我又拍太极,熟悉以往香港电影制作的大多不会深以为怪;市场考虑和实际市场需要的差距,一向不全由创作人决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