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武术传承发展是关键

武术流派 2012-09-22

新华社福州9月21日体育专电(记者孟昭丽 董建国)福建省莆田市西天尾镇九莲山深处一家武术学校里,6岁的小男孩黄洋比划着招数,趔趄前行。

刚到这所武术学校才十几天,黄洋已经深深爱上了打拳。“哥哥也在这所学校上五年级,我喜欢练武,也跟着进来了,” 黄洋说。

见到记者,黄洋和他的同学们纷纷抱拳问好。在这所学校里,300多名孩子们一边学习小学和初中的文化课,一边习武,直到升入当地高中。

肖自成,这所学校的总教练,曾是福建莆田南少林寺的武僧,如今指导着孩子们练习中华武术的基本功,并教会高年级的孩子们学会南少林传统拳等传统中华武艺。

扎稳马步、握紧拳头、两臂夹紧、收腹敛臀,伴着呼喝声,肖自成忽而做虎形,忽而做鹤步,逶迤而行,拳风猎猎作响,俯仰之间,大有风雷之势。一时兴起,他给记者们展示了几招南少林传统拳。

中国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说。15岁便从河南来到福建学武的肖自成对此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他说,“北派武术的特点是舒展大方,南派武术的特点是动作紧凑,手法灵巧,但实际上,拳法里少不了腿法,腿法里也少不了拳法的配合。”

在这所武术学校旁边,就是著名的南少林寺。南少林寺所在的林山村周围的九座山峰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也被当地人称为九莲山少林寺。

南少林寺一度沉寂于山间,无人问津。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和《南北少林》热播后,人们才开始找到了南少林寺的遗址。

“电影热播后,掀起了一场寻找南少林寺遗址热。”莆田市西天尾镇文化站原站长许庆春告诉记者,“通过电影,大家都知道福建有一个南少林寺,清初被焚毁,并留下了不同于北少林的丰富武学,但具体位置无人知晓。”

“后来经过多番考证,这座始建于公元557年的南少林寺终于在大山深处被找到,这座寺比嵩山少林寺晚61年,是目前发现的福建最早的寺院之一,”许庆春说。

南少林寺于1998年得以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巍峨壮观,周围大小寺院形成寺院群落,还建起多家文武学校,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在南少林寺的展览馆里,记者看到了供武僧练功的练功石,以及受伤后泡药疗伤的石槽等。“这五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极具有说服力,因为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以‘僧兵’二字。”许庆春说。

南少林寺的重建,带来了新一轮的武术热。“南少林寺刚建的时候,北少林来了50多名武僧,海内外许多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交流切磋武艺,莆田市也建起了许多武术学校。” 福建莆田南拳武术协会会长林德荣说。

林德荣说:“十多年来,我们先后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进行了武术交流活动,也接待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少林武术朝圣团,大家互相切磋武艺,增进友谊。” “学校里也时不时会来一些武术爱好者,2004年从美国来了十几个武术爱好者,在学校里呆了一个多月,和大家一起切磋中国武艺。去年来了2名英国武术爱好者过来学习,一呆就是2个月。” 肖自成说。

南少林寺虽一度被毁,但南少林的丰富武学却在民间被传承。在福建莆田,罗汉拳、梅花拳、洪拳在当地广为流传。林德荣说,当地挖掘出来了20多个拳种,50多个拳、械套路。“更多的武术技艺都散落在民间,还有待整理。” 林德荣说。

“但如今,人们习武更多是强身健体,专门的习武之人也越来越少。”林德荣说,“习武的老艺人大多80多岁,他们一些人将武艺传授给了朋友,也有一些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女,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去世,一些拳法也将面临着失传。”

转载:搜狐体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