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志(武功县志在线阅读)

少林功夫 2022-10-13

渭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在周至县渭河岸居住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号”字村人。自西向东四十多里长,分散着四十多个“号”字村。

即:永安号,三吨号,湖北号,方寨号,尖柏树号,立节号,新梁号,许家号,新立节号,义乐寺号,桥寨号,六倾号,袁家号,九号,八号,张李号,牛角号,郑村号,高寨号,边墙号,谭寨号,朱家号,普集号,渭源号,孙家号,南寨号,梅花号,朱田号,康家号,黄家号,高王号,崆峒号,瓦子冈号,柳林号,高墙号,韩家号,马坊号,薛固号,赵官号,马圈号,李家坎号,陈家号等。

有趣的是,这些“号”字村名前两个字与河对岸武功县沿岸村子名称一一对应相连。如:永安号一一永安村,义乐寺号一一义乐寺村,黄家号黄家村,梅花号梅花寺村,陈家号陈家坎村,高王号高王村……

据查证,原来渭河滩上的“号”字村人是从河对岸武功县迁移而来。

据《武功县志》记载:“清康熙八年(1669)渭河暴涨,横冲直撞,像条猛兽一样向北岸武功县袭来,直逼沿岸各村。有些村庄被水冲垮,百姓被迫逃荒,这次冲垮田地6382亩。”而河南岸淤积了大量的滩地。于是武功人逃到河南岸搭起茅庵草舍居住。但在此居住种地的人,必须打着河北岸武功老家××村的旗号才行。

星移斗转,居住种地的人越来越多,由农户形成村,村取名时前边加上老家乡的名××,后边以“号”结尾。起着继承的意义。从而形成“号”字村。

又据《武功县志》记载:“民国22年(1933)武功县在河南岸设三厂镇,管辖‘号’字村。”民国24年(1935)废区,设保甲制,三厂镇改为三厂17联保。民国29年(1940)废保设乡,三厂17联保改三厂乡。1949年5月19日武功县解放了,三厂乡改为三厂区。9月经咸阳公署批准,三厂区划给周至县管辖。但“号”字村却代代相传。时光流逝,往事如梭。

解放前的几百年,“号”字村人,饱经了风霜。住的是茅草房,过着瓜菜代的生活。解放后党和政府带领两岸人民修防洪堤坝,治好渭河。现在的“号”字村,楼房林立,良田万顷,灌溉方便,绿树成荫,稻谷飘香,鸭鹅成群。两岸人民往来如亲。每年清明节,“号”字村人回武功上坟祭祖。

(原文作者:何智文 此文发表于《咸阳日报》)

作者/来源:有邰人士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