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求生存的武者 遍尝艰辛冷暖只求一朝翻身

武林动态 2014-12-15

在专业运动员中,像邹国俊这样脑子活泛的,经营起了拳馆,并依托自己的拳馆创办了品牌赛事,也有的人退役后“转业”进入了公安等政府职能部门,当然,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大多都是全国冠军级别的运动员。更多的人在退役后就像选读了一个垃圾专业的大学生一样,毕业后无所适从,无法就业。这里有同样是来自专业队的一名运动员的描述:“司机、保安或许是我们能够想到的能力所及的职业,我的很多师兄弟退役后要么回家务农,不愿意回老家的就在外面打工,有摆摊的,到餐厅打工的。好一点的去给人家当司机,要么就去当保安,也有的人混社会,跟错了人就进局子了。”

专业队的运动员们至少在退役之前还拥有一些体制内的保障,更多的体制外选手则完全是“天生天养”。在这些运动员中,一龙、唐金、杨建平等人已经颇有名气,一些商业赛事的出场费也几乎达到了10万元的级别,名气和积蓄让他们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拳馆和事业。但是更多底层的运动员依然在私人拳馆里打拼,与拳馆拥有者形成雇佣关系,在经过训练后,这些运动员就会获得比赛的机会。然而,与专业队退下来转入体制外的选手相比,这些运动员既无厚实的基础,又无名气,所以他们的比赛往往并无出场费可言。在经历过十数场的磨练后,小有名气的他们才会获得千元左右的报酬。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他们不停地参加比赛,很多人也因此满身伤痕,早早结束运动生涯,重回社会。

为运动员寻找出路,让他们在有限的十来年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兑现自己的价值,任何一个有良心,且有行业追求的赛事和组织都将这作为自己的平台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这方面,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上都有人在做着努力。在官方层面上,散打王、功夫王、真功夫三项延续的赛事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但是要想形成一个更为稳定的平台,官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过,这样的市场摸索和尝试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在民间层面,英雄传说、终极格斗等一大批赛事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体制外的自由搏击、泰拳等搏击项目的选手提供了舞台,只不过相比于官方的平台而言,这些赛事的生存和发展要更艰难一些,值得庆幸的是,官方对这些赛事选择了乐见其成的态度。

搏击运动与其他的运动项目一样,其职业化需要大批的专业人员,随着官方和民间的不断尝试,搏击市场的人力资源积累会越来越丰富,而相关的规范和体系也会随着人的成熟而得到推动和建立。不管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搏击运动员都在期盼着有一天中国的搏击市场能够建立起良性有序的发展体系,只有这样,搏击运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兑现价值的职业,不仅对于运动员,也包括所有从业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