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拳,在纠结中传承

武林动态 2012-07-25

7月16日清晨,第一遍鸡鸣。一个精干的农家汉子,已在自家院内操练起拳头。

闻鸡起舞者叫黄林,连城拳第34代传人。在连城县隔田村,像他这样的“武林中人”已不多。假如时光倒流,在这样的清晨,村子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有他父辈祖辈比武切磋的身影。历经900余年岁月,连城拳流传到今天。2009年,它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种古老拳法,已跨出闽西深山,走向世界。

武术之乡孕育特色拳术

据《连城县志》记载,自宋代端拱年间,连城黄姓第三代九四郎借送县官荣归河南之机,到河南登封少室山(即现嵩山少林寺)随蔡、董、孙三僧习少林拳法数年,后返家乡教习族人,得以世代相传。到了清顺治年间,隔田拳师黄思焕经商浙东,结识宗人黄百家及其师王征南并成为莫逆之交,切磋拳技,交游甚密。黄思焕得黄百家、王征南的多年悉心指教,融两家精华于一炉,穷毕生之精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连城拳”。

它架势沉宏、防守严而不疏、不易被人所伤。习拳者身活步健,运手莫测,前后兼顾,进退有法。拳法讲究吞吐浮沉,门户紧,来势凶,吞三分,吐三尺,进如猛虎出山,退似猫儿戏鼠,子午中正,步隐腿快,肩灵拳活,腰拧劲发,肘手连攻,有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既舒展又凌厉的特点。

据介绍,连城拳系统完整,传世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所使用的器械包括棍、叉、钩、双刀、长柄大刀、双钧、短戟、铁尺等。明清两朝,连城拳的传播达到巅峰,全县出了武举人144人,武进士8人。特别是在乾隆年间,武举人多达44人。

2001年8月,连城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第三批“全国武术之乡”的光荣称号。在连城姑田,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全国罕见的文武庙,一层奉祀武圣关公,二层供奉文圣孔子。文武庙的存在,足见连城“武风”之盛。学者研究认为,文武同庙,将文圣武帝一并供奉和崇拜,体现了连城人崇文尚武的传统观念。

略显孤独的传承人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在连城,单纯练拳的人已经不多。黄林算是其中一个。在他家,到处都在彰显“武侠”的精神。黄家大院,有个八卦图,那是他练武的场所。门口是一个打桩,用来练拳;大厅内,悬挂着各种武术比赛奖章。从4岁开始,黄林就迷上了连城拳。他告诉记者,由于隔田村地处僻壤,缺少文化娱乐,每逢雨天或晚饭后,大家都聚集在一起,提枪弄棍,以此为乐。小时候,每天一早,黄林都要看着父亲,在村里的习武厅舞枪弄棍。他的老父亲,同样是连城拳传承人。黄林作为家里的长子,顺利接过父亲的“武功秘籍”。每天一早,他就要蹲马步,舞拳头,一招一式,父亲都要亲手指导。在镜头下,黄林腾空而起,5分钟内,脚踢拳打,用力打了一套连城拳。完毕,他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他笑称:老了。黄林说,他练的这套“连城拳”,已列入全国知名拳种、全省八大拳种之一。2009年,“连城拳”被福建省政府收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教拳他破了祖训

和很多非遗一样,连城拳的传承,有一个祖训:传男不传女,而且只传给长房长孙。不过,在连城拳成为非遗之后,黄林愈发觉得,这个祖训,成了连城拳传下去的绊脚石。“该不该破坏祖训?”黄林一直纠结,这些年,“连城拳练习的人群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意学,都喜欢走出大山”。于是,在这种纠结中,黄林开了博客,呼吁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黄林“破戒”了,他违背祖训,开始招收学徒。“就算不是长房长孙,只要愿意学,我都教。”

近年,连城少体校开办,连城拳成为少体校教学内容之一,黄林义务当了一名武术教练。而在这个武术班中,除了一些男孩,也有少数女孩。“现在也管不了‘传男不传女’了,只要能把连城拳发扬光大,什么‘招数’都行。”而为了保护连城拳,黄林说,自己都成了“小男人”,天天一头扎在培育新人的“事业”中,“现在家里的收入,全靠我老婆养猪赚几个钱。”黄林说,尽管成了“小男人”,被“老婆养着”,但是,能够义务多培养几个“小好汉”,他乐此不疲。

让黄林惊喜的是,这些年,在地方政府扶持下,连城拳渐渐走出隔田,走出连城,走向世界。今年2月,在第十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连城拳惊艳亮相世界武坛,勇摘6金3银2铜。此外,现在每逢连城乃至龙岩举办大型活动,连城拳经常获邀成为“压轴戏”。“希望不久之后,‘连城拳’能够如客家美食一样,闻名遐迩”,黄林说。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黄如飞 吴林增 吴鹏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