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校比赛看武术发展

武林动态 2011-08-12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武术学校武术套路比赛日前在山西省灵丘县落幕。来自全国79所武术学校的武术健儿们在这里进行了角逐。

通过这次比赛的成功举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武术、一个快速转变的武术、一个受众人群更多的武术、一个不断创新的武术。

首次将武术操列入团体比赛

本次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和山西省体育局主办,大同市体育局、灵丘县政府承办。比赛为期4天,共设有A类竞赛项目、B类传统项目和集体项目3个类别。其集体项目为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和《功夫少年》,这也是武术健身操首次进入全国武术学校武术套路的比赛项目。

据介绍,武术健身操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去年联合发文推出的,小学、中学各两套,此次比赛的是中学系列的两套操。整套操依据青少年年龄特点,融入了长拳、南拳、太极拳等拳术特征,包含腿法步形、攻防对抗等众多元素,简单不失时尚,极具武术风格特点。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玉龙先生表示,武术健身操的创编和推出是在学生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青少年体质的一项有效措施。在此次比赛中加入武术健身操,也是希望从行业内做起,为下一步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做好示范、展示和带头作用,进一步培训骨干。

“小全能”利于全面考察

除了武术健身操,近几年开始在竞赛规程中实行的“小全能”,也是另一种全新尝试。比赛不再设单项冠军,参赛选手除了一项基础拳,还要再进行“一长一短”两个器械的展示。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青少年活动部主任李小杰女士表示,当前青少年武术训练中出现了一些早期专业化,技术成人化和武术基本功薄弱、基本技术不规范等现象,实行“小全能”一方面可以考察运动员对武术全面掌握的程度,也促使武术学校的校长、教练更重视青少年武术基础训练,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培养武术后备队伍。

有的教练表示,“小全能”虽然比以往单项赛多了些限制,但对真正的好苗子、对孩子以后多方面、全方位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不过他认为,这样的比赛目前国内还太少,也希望奖项设置能更丰富些。

四大举措规范赛事

为了规范赛事,保证全国武术学校的利益,维护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进一步落实,严防假赛、替赛等现象,武术中心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出四大举措为赛事保驾护航。一是武术学校注册制。其次,针对参赛运动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所有参赛运动员必须向大会递交身份证原件,经身份证识别仪检查合格后方可参赛,同时,为严防替赛,赛区检录员在运动员第三次检录上场前还将为每名运动员拍摄数码照片。

此外,还将在获奖运动员领取证书时,严格核验身份证、参赛证、数码照片,必须三照合一。最后,获奖运动员姓名、单位、成绩及照片还会进行网上公示。

据介绍,从2006年对全国武术学校武术套路实施一系列竞赛管理措施以来,从一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不配合,每次比赛都有上百人取消参赛资格或比赛后成绩证书无法领走,到现在已有很大改进。“今年只有1人因没有二代身份证,被取消比赛资格。”李小杰女士说,“这些举措,有效地遏制了想利用‘枪手’比赛的行为,增强了比赛的严肃性。”

多途径推动武校发展

一方面规范赛事,一方面也为武校发展助力。王玉龙先生表示,这些年来,武校已经成为武术项目主要的后备力量和骨干来源。武校在逐渐规范,向高精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实际困难。“随着许多国外运动项目和文化形式的引入,孩子们选择更多,武校招生也会出现一定困难,此外,还有就业和升学方面的压力。”

为了给武校发展助力,武管中心提出“重服务 促发展”的理念,并制定了十余条具体措施。首当其冲,就是将全国武术学校武术套路比赛纳入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在比赛中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将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4至6名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切实为武校学生就业与升学提供支持。此外,还有两年一次的武术馆校长培训班及组队外访、学习等,多途径推动和扶植武术学校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