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与世亲的《俱舍论》-张方

武术流派 2013-07-13
我从来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心意拳的“心意”二字是源于《俱舍论》的小乘佛学思想。世亲的《俱舍论》全称是《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被佛学界称之为“第二佛陀”,《俱舍论》被誉为“解脱知识的宝藏”。姬隆凤将少林心意把和六合大枪糅而化之,创立了“心意六合拳”,那么姬先师所创立的拳学内功又是源于何种理论?少林心意把自然是佛门的功夫,所以原始的心意拳的内功心法应该还是出自《俱舍论》,我也因此把十年前创立的内家拳道——心意十八式定名为“俱舍心意拳”。一、心意拳的原始练法我的弟子戴涌波在武学和丹道方面的造诣很深,不过他在佛学方面的修养尚有欠缺,因此他对于心意拳内功心法的领悟还一直停留在“拳道合一”的层次上。八年前他来沈阳拜我为师的时候,学的是“猩猩出洞”内功和练习抖擞劲的大枪术,其实心意拳的原始练法不是发放抖擞劲的。 我曾经系统研习过山西、北京、沈阳的戴家心意拳,还在哈尔滨得到过戴家后人的指点,北京的前辈把心意拳的原始练法称之为“揉筋搓骨”。2007年,我又在本溪结交了祁县王步昌老先生弟弟的传人关宝平,关老弟的练法跟戴魁一系截然不同,也是“揉筋搓骨”,这种原始的练法是源于《俱舍论》的思想。今天我们读《俱舍论》的原文有点晦涩,著名佛学家舍尔巴茨基选用20世纪初,斯坦因在中亚发现的回鹘文的《俱舍论》写本,完成了佛学名著《小乘佛学》,我们不妨借用一下舍尔巴茨基的学术成果吧。 《俱舍论》告诉我们:意志(cetana思)的定义与力(samskara行)的定义实际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那使相结合的构成元素(samsk-rtam有为)显现者(abhi-samskaroti造作)”。它们是所谓“协同的作用力。”这应该是少林僧人创立心意把时的心法依据。“思”与“行”相结合,才能使构成元素显现出“协同的作用力”。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心意与动作同样重要的结论。由此可见:心意拳(心意把)的原始练法并不遵循后来内家拳的“用意不用力”和意在动之先的拳学思想,而是把修炼的目标定在“思”与“行”的高度统一上。 以内导外,用意念引导动作,是近代武学大师们构建内家拳体系的重要元素。但是少林寺的僧人创编心意把时,遵循的是佛家的《俱舍论》,不大可能以道家哲学思想为准绳。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筋经和各种心意拳的练法都强调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这是因为受到了内丹学和太极拳的影响。二、心意拳修炼的体与用心意拳是在少林寺的禅钟暮鼓中孕育成长的,因此原始心意拳的修炼体系肯定与丹道小周天、大周天以及采药、还丹无关。而《俱舍论》中说:“最终的解脱手段都是瑜伽,它不仅可以断除知性的和道德的‘不善的’构成元素,而且可以停止物质(色)本身的存在或再现。”最后进入到空无所空的涅巢境界。佛学的瑜伽相当于道家的导引和内家拳,所以武学亦是解脱的重要手段,但原传少林心意把的内功绝非是练气、炼丹的。 正宗心意拳的修炼程序应该是:现行禅定,做“白骨观”,再练习心意拳。修炼心意拳时,要以内视观照周身的骨骼的转动,观照的方法如曹洞宗的默照禅。根据体力决定练拳的时间,不可贪着,练完拳,马上又须进入禅定。用《俱舍论》可以诠释这种修炼方式:“存在世界中的有情生命的公式可以用三个构成术语来揭示:意识、心的现象及力、非感觉的认识。这些纯粹精神性的存在者,在某一高级的出神的存在界,会有达到静止的意识和心的现象:无意识的自我忘却和对自我忘却的终止。”从禅学上说,这是进入到了“灭尽定”的境界。少林武学从根本上说,仅是修禅习定的辅助功夫而已,这才是心意拳的本体,健身搏击更是心意把的副产品。 结合白骨观和默照禅修炼心意拳是要将有形的肉体在理论上炼空,因为佛学思想认为:有形的人和物质仅是一种生灭的虚幻过程,不具备真实的属性,毗耶沙说:“全宇宙都包含在单一之~刹那之中,你能想象的所有真实的变化单元消融在每一个单一刹那之中。”佛学是要把人的思想意识修炼成“一种无对象的知识,一种关于‘无’的知识;一种纯然的知识,纯粹的了知”。同时把人要修炼成“一种既无属性又无运动的实体,作为纯粹的知识之光,它与这些现象‘共同存在’”。 心意拳原始的“揉筋搓骨”的修炼方式,是为了修炼出一种“纯粹的力”,这种“纯粹的力在所有构成元素中最为精细,即令在至高的完全精神化的世界中,这些力的作用依然存在,它们属于在进入最终的寂灭(涅粲)之前最后熄灭的东西。”原传心意拳的“揉筋搓骨”功夫,是为了修炼出人体细胞的“精细”之力,它能促进细胞裂变的持续能力,并能增进修炼者的定力。三、终极境界《俱舍论》中认为:“整个世界过程的终极目的,一切纯洁化的、精神化的活动及努力的最终结果,便是意识及一切心的过程的完全终结。这绝对者(涅槃)是无生命的,尽管它是某种东西。” 武学修炼的体悟基本上属于佛学“身见”的范畴,既然历代心意拳谱都提出:要在心意下工夫,那么这种心意功夫又如何练呢?窃以为:它是以借意想象作为起点,从有到无、从无到空,空无所空了则可以进入到涅粲的门槛了。因为“除了心的构成元素或能力,并无任何精神性的实体存在。如同物质元素之被误解的形式差不多,这些心的元素和能力也被认为是精细的实在或实体自身”。 《俱舍论》中是这样给“涅粱”下了定义:“最终,最高的精神性存在者将达到一切纯净之法绝对停止的境地,此时取代它们的是永恒无期的空白。这便是涅槃,一切有为之法的绝对消灭,这也就意味着无为法的出现。”其实对我们凡人来说,涅槃的境界有点可怕:那可是“永恒无期的空白”呀!谁敢进入到这样的境界? 心意拳在三百多年的演变过程中,融入很多其他武学的精华,其内功心法也逐渐与传统丹道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内家拳的三大流派之一。就提高武学的技击价值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就心意拳武学本体的架构来看,离明心见性却越来越远了,已经背离了少林禅僧创拳的初衷。当然,心意拳和丹法相融合,与禅修并不矛盾,我自己练习的戴家心意拳也是非常注重内丹的修养。不过要想有进一步的身心超越,就应该在心意拳的内功心法上归真返璞,必须要参禅修定。张义尚先生有一首诗我很有感同:“六度之禅最为高,养生极则莫比肩。铅汞阴阳都扬却,人心不起道心圆。”所以我想请真心潜修心意拳的朋友们读一读舍尔巴茨基的名著《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