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追忆电影人刘家良

武林动态 2015-06-30

资料图

资料图

2013年6月25日,刘家良病逝,在整个影视圈都激起了轩然大波。港片看得多的人,对刘家良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更甚的也知道他几年前拿过香港金像奖的终身成就奖。一时间,这个曾经在香港功夫电影创造了辉煌成就的电影人引发了电影圈的集体缅怀,几乎所有的娱乐报道都如出一辙地回顾他的人生与影视作品。

娱乐圈浮躁喧嚣,是个喜新厌旧的地方。但是在影坛,一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人,你会以为他是不老不死的,他的形象永远都定格在电影画面中,直到有一天新闻刊登出他的近照,你才会发现——原来大银幕上的人也是有生老病死的。

刘家良无疑是这种现象一个典型。出于种种原因,他多年没有活跃在娱乐圈的一线,这也使得观众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旧作中。多数人都以为退隐江湖的老爷子依然是荧幕上的模样,一朝他病逝的消息传到了耳边,才恍然大悟——原来已过了这么多年。

追忆刘家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武术和香港功夫电影这两块——

香港影坛的小武林

法国人,为世界创造了电影;美国人,深入发展了电影;香港人,为世界带来了一种类型片——功夫片。随着香港经济发展迅猛,文化产业也随之加速发展,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优势,逐步开始在世界电影中大展拳脚。

上个世纪的香港,武馆林立,如同电影《叶问》中为我们展现的香港一般,各门各派都有开班授徒。这个年代的香港,不乏叶问这样的武术大家,也不乏李小龙这样的天才演员。电影和武术界、戏曲界的跨界结合也成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武馆林立的街头,是香港人宣扬国术思想的起点;武馆筹钱开拍黄飞鸿系列,让武馆国术开始与电影产生关系,这也是中国功夫电影在世界影史独树一帜的佐证。

功夫片起步初始,影坛的武术流派不似今天这般百花齐放,却主要有四大流派,日后香港功夫电影的顶梁柱也无一不是出身字这四大流派。说起这四派,不得不提这四个人:刘湛,于占元,袁小田和粉菊花。

于占元的七小福,在后来的香港闯出一片天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成龙、洪金宝不仅是独挡一面的导演、影坛大哥,元奎等人也是香港动作片的顶梁柱,影史留名。

袁小田,细说起来,大家也不该陌生。他在《蛇形刁手》《醉拳》等电影中以叫花子、老顽童的形象扮演成龙的师父,生活中的他其实是八爷袁和平和袁祥仁的父亲。他生于北京,擅长北派武术,早年应粤剧红伶薛觉先之邀赴港,负责粤剧中的北派武打场面。

粉菊花,这个名号也许不及其余几位来的响亮,一介女流,却也为香港动作片辉煌年代带来了不可多得的人才——林正英、董玮、陈宝珠、萧芳芳、惠天赐、罗家英、尊龙等,当然有几位无疑是想拓宽戏路来拜这位名家学习武术,可是能得到圈内多位当红艺人青睐,拜师学艺,粉菊花的功底可见一斑。

刘家良,师承父亲刘湛,而刘湛的师父则是我们今天听来十分熟悉的黄飞鸿亲传弟子林世荣。受林世荣教导,刘湛成了洪拳师傅,并经常担任关德兴先生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林世荣角色。他除了拍戏,在香港还开有武馆,先后多名弟子被他带入了电影圈,刘家良、刘家荣兄弟做武行也和他有莫大关系。

相较于其他三位师父的出生,刘家良是正宗的武馆出身,没有戏班的背景。要知道戏班武行多是家庭条件差的穷人子弟所谋求的一条出路,而拜师学艺则多是富人子弟年少气盛的一种消遣。或许刘家良的武馆出身给他灌输了更多使命感和传统思想,使得他不同于其他派系的武术指导,在电影上格外讲究宣扬国术和传承武德的思想。

从武侠片到功夫片

1950年,刘家良随父投身电影界,与父亲一起出演了数十部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刘湛这位父亲可以说是刘家良的武术启蒙者,也是刘家良的电影启蒙者。他可能没有料到,刘家良很快就开始在影坛展露自己的武术才华。

这个时期的刘家良代表着电影界最新鲜的血液,他的构思与设计都会有助于他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并影响未来功夫电影的走势。

1963年,他与唐佳合作,为胡鹏执导的《南龙北凤》做武术指导,这次合作为二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六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片,动作场面不够流畅,使轻功却无从借力,斗内力又嫌特技甚少。如此下来,武侠世界中可供二人发挥的点只有集中在:阵法、兵器、拳法。所幸二人皆有所长,唐佳在布阵上无疑是个好手,《三闯少林》的板凳阵足以奠定他的影坛地位。

前面提到,刘家良父亲是著名洪拳师父。洪拳作为南派拳法,一脉相传下来,讲究的是硬桥硬马,刚健有力,朴实无华,不及北派大开大合来的大气磅礴。作为洪拳传人,刘家良早期的武术风格十分硬朗,招式设计虽不乏奇思妙想,却多为小打小闹,动作缺乏灵动性,稳扎稳打的打法缺少视觉冲击。

那阵子,顶着“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旗号,张彻的每部电影,几乎都会出现刘家良和唐佳这两位武指。唐佳师承袁小田,两人在这一行做得久了,手下的龙虎舞狮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大派别。不过,好在唐佳是个淡薄虚名的人,而刘家良也个重情义的习武之人,两方合作多年,没有闹出大矛盾。

1974年,过了而立之年的刘家良随张彻赴台,为《方世玉与洪熙官》、《少林子弟》等多部关于广东洪拳的电影设计动作。后来与张彻闹翻,返回香港。

曾经的黄金搭档张彻、唐佳、刘家良、姜大卫和狄龙也彻底散了摊子。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是这次返港,重投邵氏,才有了他执导的首部作品《神打》——他凭此片一炮而红,更奠定地动作片导演之地位。相对于张彻那张扬英雄血性的武侠世界,刘家良的功夫片则重在写实的动作打斗和以德服人的功夫境界。

邵氏十年的光辉岁月

《神打》一炮而红后,刘家良陆续导演了《陆阿采与黄飞鸿》、《洪熙官》(1977)、《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疯猴》、《少林搭棚大师》、《长辈》、《十八般武艺》、《五郎八卦棍》、《南北少林》等。

这个时期的刘家良迎来了事业上的高峰,成为香港影坛功夫片的主流。

在他这个阶段的作品中,《少林三十六房》描述少林僧人练武之过程,不仅使得义弟刘家辉大红大紫,更是对当时的电影界及武术界影响甚深,引起影坛多部跟风之作。女徒弟惠英红出演其指导的《长辈》,在影片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演出了新时代的传统女性,即是身手不凡的年轻女孩,又是片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惠英红更是凭此片夺得了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李连杰出演他的《南北少林》,更是获得了1988年意大利第四十三届都灵国际体育电影节大奖。

此时的刘家良是香港从武术指导升任导演的杰出代表,走的是正宗国术真实武打路线,亦体现了他对功夫片的雕琢和对国术的传播思想。他已然将武术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自觉担负起传承这一文化的重任。

在邵氏这十年,是刘家良磨练自己武术风格的十年。然而,功夫片还是在明清、民国的年代框架里。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前人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都会成为我们后人的财富。

刘家良在固定的框架内不断创新,开始了更多大胆的尝试,当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如《茅山僵尸拳》这类电影,过分炫技,过于卖弄,虽然延续着拳拳到肉的写实风格,却是将拳法的实战性降到了最低。不过,他的创新和大胆尝试仍值得我们敬佩。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在1985年,香港电影工业的传奇——邵氏停产,几千人解散转去无线电视台后,这是出于邵逸夫对小荧幕市场的估计。尽管这个计划得到了邹文怀等人的反对,也未能扭转乾坤,从而让刘家良歇业一年多。

时装动作片的时代

在香港电影和香港经济突飞猛进的这几年里,成龙和洪金宝脱下民国功夫小子的装束,推动了香港电影迈向时装动作片的新历程。

1987年,新艺城也投来了橄榄枝,请刘家良这位前辈出马,演出《横财三千万》,仅接着又予以重任,让他执导一部时装动作片《老虎出更》。这部戏的两大男主角,一个是卖座力极强的发哥周润发,一个是得罪了吴思远怎么也红不了的动作明星李元霸。戏中动作场面仍是讲求真是格斗,却更生活化,更逼真,加入电锯等外物的借力,使得动作场面有惊有险,张弛有度。这部戏票房近2800万,刘家良再度扬眉吐气,时隔两年后又拍了续集。

这是个香港电影突飞猛进的革新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丰富了电影创作,刘家良也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春。

他极力的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然而他也有守旧的一面,有他不愿舍弃的国术思想。这种人放在文人中,自是老学究;放在今时今日的武者里,又俨然一位保护中华传统哦文化的殉道士。

毕竟这个时期的动作电影,仍然作为香港电影的主流类型片,却已经不再将国术作为主要卖点了,而是强调动作。换言之,即什么打得好看就打什么。于是,柔道、跆拳道、拳击、空手道,乃至泰拳,都能光明正大地担起一部戏的功夫流派。刘家良也不再陷于国术的武术范式,毕竟南派的拳法打起来实而不华,北派功夫动作华丽,却没几个人能在提膝、亮掌间如李连杰般显露功架。随着多种电影特技的应用,不会功夫的主也纷纷做起打星,还能红透香江。

这个阶段的香港影坛完全容得下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即便如此,刘家良还是固执己见地守着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守旧,太过希望借助电影的外壳来宣扬国术了。以至于,他在执导新艺城贺岁片《新最佳拍档》时,不再玩现代技击,让麦嘉、许冠杰、张国荣和利智在这套80年代最爱搞新潮科技的系列片中,全部耍起中国功夫和传统兵器。然而观众并不买账,导致《新最佳拍档》成为这套系列电影票房最差的一部。惨遭滑铁卢的刘家良,可谓是砸了新艺城的招牌。

从《醉拳》到《醉拳Ⅱ》

90年代,刘家良相继参与了《初到贵境》、《蝎子战士》、《老虎出更2》、《赤脚小子》、《醉拳2》、《醉拳3》等戏,不乏佳作。

其中,《蝎子战士》全篇凌厉流畅的打斗,辅之以漫画式的格斗风格,却又不失刘家良拳拳到肉的实战风格。这个时候的刘师傅,动作设计上的造诣已经是炉火纯青了。在这部同样宣扬国术、以德服人等传统理念的动作片中,又透出了不少新意。而90年代,刘家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却轮不上《蝎子战士》,而是1994年和成龙合作的《醉拳Ⅱ》。

从《醉拳》到《醉拳Ⅱ》,香港功夫片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从袁和平到刘家良,时代变了,动作设计变了,不变的是成龙动作喜剧的风格。凭借此片,刘家良横扫当年金像、金马的最佳动作设计奖。实际上,在拍摄此片的背后,成龙却对刘家良设计的打戏做了大量舍弃并重拍,一个是想在国民功夫片纯正的国术血液上大做文章,一个是贯彻杂耍与功夫结合的功夫喜剧路线。所以两部《醉拳》在严格意义上都是帖着“成龙”标签的电影。

后刘家良时代

1995年,刘家良罹患淋巴腺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病情反复,一直在与病魔斗争。连主治医生都不禁赞叹:刘师傅不仅在戏剧中是一个英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癌症时也是一个英雄。

六十多岁的刘家良,在电影界打拼了40多年后,于2003年重出江湖执导《醉猴》,并且钦点内地的演员吴京出演男主角。这绝对是那一年让整个华语影坛对他满怀期待的一年。

一部《神打》火了汪禹,一部《少林三十六房》红了刘家辉,一部《长辈》捧出了惠英红……这次钦点功夫小子吴京主演,会不会再给影坛带来惊喜?很快,事实说明了一切。口碑极佳的《醉猴》早已不适应这个时代观众的胃口了。而说起吴京,总觉得他是生不逢时,样样俱佳,就是不能大红大紫。

2005年,应邀加入徐克的《七剑》,刘家良已经是68岁的老人,演起铁骨铮铮、正气凛然的侠士形象却一点不含糊。

2008年,《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采访刘家良时,这个身子骨看似硬朗的老人十分骄傲的说:自己从影这么多年,能够保证每一个人物的动作和每一个对打的动作设计都是不一样的。

拍好一部戏,或许不难,做到每部戏不重复的打斗或许不那么容易,元奎就是个好例子。元奎导演的徒弟国建勇走向荧屏指导《新水浒传》,这部翻拍四大名著的电视剧被炒得很热,武戏部分也得到了不少褒奖。但是细看一下,西门庆与武松对打是抄《赤子威龙》李连杰与于荣光结尾的打戏。《不二神探》又抄回了《中南海保镖》。复制自己的经典作品本是无可厚非,只不过刘家良是极其厌恶这种复制动作设计的做法,这当中的小故事也不一一列举了。

做人如做戏,要坚持一辈子不偏不倚地演好一个角色,有几人能做到。武馆的出身,让他一辈子背负着宣扬国术、以德服人的理念。习武之人的身份,也让他一生都以那副中华传统硬汉的形象示人。

2013年,刘家良师父逝世,灵堂横匾提着“一代宗师”四个大字,当之无愧;灵堂上的挽联是洪拳口诀:“刚柔逼直分定寸,提留运制定乾坤”,仿佛连死亡也要绽放出传承中华武术的光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