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名家杨鑫荣

武林动态 2010-02-26
杨鑫荣,京城已故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先生的长孙,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太极门素有“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人才难以培养,后出乏人。杨鑫荣却是后出之秀。人到中年,风华正茂,带有三十余名学生,还是两个跆拳道青年队的业余教练。他将太极功夫的不丢不顶融入跆拳道技艺,他的学生于1999年在香港获得78公斤级亚洲杯冠军。

作为太极门后出之秀,杨鑫荣“秀”在哪里呢?

由于得天独厚的学拳条件,自幼在爷爷的教导和来往于杨门的各家各派前辈和各界人士的影响下,杨鑫荣博采众家知识,神往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很早就萌生了跟爷爷学拳练武的想法,最迷的是爷爷的松柔功夫,将来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身上松柔透空的人。那时候,他常常在上学前到爷爷的屋里,将手伸进爷爷的被窝“听劲”,折腾一阵后实打得跳了起来,才高高兴兴去上学。晚上晚睡前再练一阵,蹦跳不止,爷俩高兴,满足了才去睡觉。
太极拳讲究自然,用意不用力,空松是浑身上下从里到外的规矩。杨鑫荣练拳时,一旦破了这个规矩,爷爷便及时纠正。可以说,他是空手空脚练的拳,空着身子出的功夫。 现在的杨鑫荣,行功走架举动轻灵,安舒中正松柔圆活,阴阳变化循规蹈矩,让人似看到了他爷爷当年的影子。他的训练从实战出发,几个人按住坐卧在地的他,瞬间按他的人倒了他却站了起来。这样的技艺让人惊叹,事实证明杨禹廷的松柔太极功夫后继有人。

在日复一日的勤习苦练中,杨鑫荣深刻思考着,到底什么是太极拳?他从听劲中体验到,太极拳是高文化品味的艺术,是阴阳转换中的松柔动态运行艺术,要以心脑练太极拳,精益求精地探求太极拳的真谛。每一个动作都要弄清楚与上下动作的内在联系和阴阳变转。如果过去练拳是填鸭式的吞食,那么今天就要细嚼烂咽,体验动态艺术的愉悦,体验立体审美的味道,体验人体的生命运动。 杨鑫荣常常深情地说:“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爱它不爱它,只要你看一眼便会驻足再看看,这就是太极拳艺术迷人的欣赏性。缓匀又阴阳顿挫的节奏,向你展现虚实变化之美,这也是拳之感染力,令世人倾倒”。所以,在酷暑中练几个势子,已浑身湿透,脚下一片汗水。严冬大雪纷飞只穿一双球鞋,开始戴绒手套,双层线手套,随着功深扔掉它们,寒冷刺骨但练五个势子之后,气道通畅了,血道顺畅了,经络从脚到顶全身活跃起来,脚热了,手掌变红了。一目了然,同时反映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养生价值。三十多年前杨禹廷大师就说过:“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他反对到外边去蛮力推手。当代还有一位拳家也说过“太极功夫是练拳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来的。”

杨鑫荣深知修炼太极功夫是从拳架修炼而得。日复一日,循规蹈矩按拳理拳法研习拳架,准确把握太极拳之特性,就会如王宗岳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他发现越自然越是太极拳的本质,也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

笔者认识杨鑫荣有三十多年了,他练拳艰苦且善用心思研修。他对我说:“太极拳很难练,不能因为练拳艰难就不去发展,不去传播。我的学生和接触过的拳友,以前对太极拳都有过误解。今后绝不能因为我,仍使他们对太极拳再生误解,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太极拳,知道太极拳的味道。”他的话,带着向学生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他意味深长地告诉我:“把对太极拳的执著追求、有认识的人扛有肩上,以启发式尽快把握太极拳,让他们比我站得高、看得远,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