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沧:种下一棵树 修得一颗心

武林动态 2019-01-30

功夫资讯网讯 每次走进龙潭西里14号楼下的小院里,便会看到一棵硕大的香椿树。它静静地、朴实无华地伫立在一隅,不像姹紫嫣红的花儿那样绚烂多姿,更不及梧桐树那般高耸入云,但街坊领居却都“偏爱”它,更尊敬它的培育者——95岁高龄的昌沧老师。

我是这所小院的常客,春夏秋冬,不知来过多少回、看过这棵香椿树多少次了,却始终不知它在这里生长了多久,直到前几天,昌老笑着告诉我:“30多年喽!我是1986年把它移植在这里的。”

“啊!我一脸惊讶,原来它和我同龄啊!”

一、种下一棵树 修得一颗心

据昌老回忆:30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我去前院的老友家做客。时值阳春三月,大地草木抽新,小院绿意盎然,尤其老友家门旁的一棵大香椿树,在经过了几场春雨的洗礼后,树上的苞芽悄悄地绽放了,阳光洒在上边,看之鲜艳欲滴,像一团团红红的火焰。将鼻子凑近跟前,一股浓郁芳香沁入心脾。

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炼就了昌老一双“火眼金睛”。他扫视了一眼香椿树,发现根部新发了几枝幼苗,便有意移植一株,在征得老友同意后,他成功地种在所住的小院里。

光阴荏苒。幼苗成长为大树,耳顺之年的昌老也步入了耄耋之龄。“曾经身体能爬上爬下,我就踩着梯子把椿芽子摘下来,编成一小捆又一小捆,送给楼上楼下以及周边的街坊邻居。现在不行了,岁数大了,于是就写了个牌子挂在树腰:‘上下、左右、前后乡亲们,老朽爬不动了,也摘不了了,请各位自行采摘’。”昌老说:“人这一辈子,要知足常乐、学会分享。”

二、身子要动、脑子要用、粗茶淡饭、遇事坦然

“我种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锻炼身体。如果不种的话,我就不下楼、不去浇水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劳动锻炼。让锻炼不是一个负担。”

昌老写过一首《我的长寿曲》,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在武术界“大咖圈”也广为流传。曲较长,后归纳成一首“诗” :“身体要动动则康,脑子要用用则灵;粗茶淡饭最养人,遇事坦然少伤神。”

现年95岁高龄的昌老, 行动灵活,思维敏捷。他退而不休,隔三差五出席各类武术、文化活动,时常受邀为武术界人士书墨宝、写序言、审书刊……忙得不亦乐乎;常应三五好友之约外出钓鱼。他们的口号是“健康工程,不是菜篮子工程;钓到高兴,钓不到更高兴”。我想,如此饱满的精神状态,与他老人家总结的“长寿曲”密不可分啊!

三、“椿木实而叶香可啖”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赞道:“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诗人把香椿的叶(嫩芽)味香刻画得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然叶香虽好,如施肥不得法,则变味。昌老告诉我:“曾经隔壁的香椿树也很香,后来就变味了。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直到有一天,院里来了个临时落脚休息的老农民,算是解开了迷团。”

当时昌老照例隔三差五地为树浇水、施肥,可巧这位外地的老农民在附近干活,中午休息没有去处,便打算在香椿树下打个盹,恰巧看到昌老浇水,便热心地说道:“你种这棵香椿,可要注意,千万不要上那些不干净的肥料,死猫、死狗不能往这里埋,大粪也不能往里边泼,这一埋一泼可就变味了。我家院子里有6棵这样的香椿树,有两棵就是不注意变味了。”

昌老听闻此言,专程买了肥料,并讲道:“书中乾坤大,书外大乾坤。学习是一辈子的大事!郭沫若先生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根据我的体会,又给添了两句:“见了马克思,也未学好’。”

四、人有志 树有根

真正强大的人,从来不需要去碾压别人,更不会表现出极端的强势。相反,他会非常柔和,让人如沐春风,但身上却自带强大的气场,在智慧与见识的支撑下,在思想上去指引你,在行动上去帮助你,昌老,就是这样一位“剑胆琴心的侠义”老人。

昌老一件旧衣服穿十年、二十年不舍得换新,但却把自己终身享有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及离休金拿出来扶危济贫、赈灾救难、救助孤残儿童等。单我知道他资助的大学生就有7位,这些都是农村家穷志不短的孩子,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个个品学兼优!定期向昌老汇报学习近况;还有其它各阶层、领域的一些年轻人,常常登门拜访昌老,向他求教。老爷子却谦虚的对访友说:“指教不敢当啊,咱们相互切磋、切磋。”

每次我去昌老家学习,老爷子都会讲以前的人生经历。我每次听得都特别投入,录音、做笔记——就像听到一部波澜壮阔、涤荡人心的故事。不过一谈到新闻,昌老则保持一贯的严谨作风。他一向教导我:“语言的第一标准是准确;新闻的第一标准是真实。”

昌老说:“人有志,树有根。干哪一行就要爱哪一行。要做个‘有心人’。”

五、人如树 树如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要防病除害,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要勤“剪枝打杈”,才能健康成长。

昌老就像一棵大“香椿树”——根为心,干为德,枝为艺,芽为学。他为“心不定、德不正、艺不精、学不进”的年轻人,时时“剪枝打杈”,使其成长为一棵昂扬、挺拔、上进、有为的“栋梁之材”!(文/韩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