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东师大副教授方长生

武林动态 2011-09-16

方教授动作演示

相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的教育不论从内容还是制度上来讲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和发展。而这些改变与发展都离不开那些辛勤耕耘的教育者们,是他们推动了制度的改革,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今年68岁的方长生,国家武术裁判、武术七段,是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副教授兼精武体育总会名誉理事。方长生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父亲方如云早年跟祖父习练基本功、短拳等,后来拜师谢安邦,1947年加入上海精武体育会,先后学练了潭腿、工力拳、查拳、查刀、双刀等。后来又练少林拳、五战拳、螳螂拳、迷踪拳、卧地炮、鹰爪行拳、武松刀、夜战枪、曾入选中国、二郎棍等多门全蝎,尤其长于杀手掌,并著有《杀手掌》一书,一生享誉武林。方长生深受父亲影响,5岁随父方如云习武,练习武术基本功,练习精武潭腿、功力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跟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查拳名家李龙彪老师学习查拳、查刀。1956年起拜精武会著名武术家世称“单刀王”王凤岗老师为师。学习少林拳、散拳、醉酒刀、武松刀、三光剑、八仙剑、连手拳、棋盘大刀、串子、合战等等拳术,以及刀、枪、剑、棍套路。1959年夏于上海大同中学初中毕业后,当年秋天考入上海体育学院预科。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直升上海体院本科。在武术水上系深造,向蔡龙云、王菊蓉、唐昌齐等老师学习国家规定拳术、刀、枪、剑、棍等竞赛套路和传统套路及武术理论。1958年夏首次参加上海市武术比赛,自1959年至1966年在上海体院学习期间多次代表上海体院参加上海市武术比赛,曾获拳术、刀术前六名。自1961年华东区武术比赛在塞上担任武术裁判后,他长期参加上海市、全国及国际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其中二次参加全运会武术比赛,历任裁判员、副裁判长、裁判长、副总裁判长等职位,并曾获“先进裁判员”称号。

自1967年便进入学校工作的他在武术教育上兢兢业业数十年,对我国当前的武术教育深有见地。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了当前武术教育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内容来看,自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和实施,要求武术套路必须做到“高、难、新、美”等,对武术动作规范和到位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武术在教研方面的大力开展,武术教育内容在沿袭好的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入了现代人对武术的新要求新规范。从教学方法来看,现在的青年教师比过去的教师在教学示范上动作更规范,但在传统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因材施教这一重点,对方教授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应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合理分配。在学校方面,虽然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在不断提高,武术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武术教育开展较差,是当前学校与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在当前教育制度下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表现在武术教育在学校的普及,其次是社会对武术科班出身人才的起用上。方教授忆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文革后,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上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当武术作为一门学校考核项目的时候,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相当重视武术课程的开展,而随着武术考核的取消,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也直线下降。在学生方面,更多的大学生喜爱武术,退休前的方教授一直从事华东师范的武术教师工作,每年的武术选修课程一开,报名的人总是爆满,学校所开的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此,方教授非常地欣慰。

武术的普及问题。是提到武术进入奥运这个话题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多少代人的梦想,至今仍然是个悬念。方教授认为,武术的普及,不能寄望于全民自觉,必须要有制度的扶持,而普及的突破便在于学校。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关键,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在此一环。方教授虽然以及辞职,但仍致力于教育教材的研究,希望能为科学有效的武术教育献出自己的力量。

方教授向本网记者翻起了1958年的武术比赛秩序册

这是方教授13岁那年参加的一场比赛,是他首次参加武术比赛

风靡于上世纪的一本杂志——《武林》

方教授以及父亲方如云都曾在《武林》上刊登许多武术专文

方教授曾出任各种赛事的裁判

方教授动作演示

退休后的方教授仍不忘研究武术

2011精武武术教学、裁判员业务培训班合影,方教授担任培训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